●●●记者雍伟哲
由中国科协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学科发展报告》一书,在综合报告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议指出
?1?
第一,进一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优势领域,找准研究方向和研究点。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独有的学科,中医学及西医学两种不同学科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应进一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优势领域,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深入具体的研究,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以期为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贡献力量。以西医难治性病种为突破点,遴选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领域。如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作为现代医学的难治病种,可能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突破点。NERD有着特殊的生理、病理、组织学特点。相比其他类型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基本属于症状性疾病,抗反流治疗控制症状的反应变数更多,这也许是NERD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失败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药以其辨证施治的灵活性具有绝对优势,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具体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西医治疗NERD单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从而降低酸性物质对食管黏膜损坏的非病因治疗,患者必须长期服药,经济负担大,且长期服药可损伤相关脏器。中医药通过结合因人而异的辨证进行区别施治,体现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治疗机制,各项临床研究均发现,用中医药治疗NERD,停药后复发率较低,且安全性、耐受性较好。通过服用中药,逐步撤减PPI,甚至最终取而代之,将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中医治疗NERD的重要方向;且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在NERD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调节食管内脏高敏感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有临床报道中医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后者是中医药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中有优势的病种。难治性GERD的治疗难点在于如何控制气体或胆汁等非酸反流,但现代医学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必须使用大剂量PPI才能缓解反流症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临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可减少PPI药物剂量或换用抑酸作用较弱的PPI药物,甚至停用PPI药物。在明确优势病种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理论、基础、临床及应用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的发展。
?2?
第二,传统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学是巨大的宝库,应进一步深化传统中医理论研究,包括进一步挖掘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做好学术传承,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杰出代表,是将中医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总结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推动中医药学术的进步。如对《脾胃论》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挖掘名老中医如董建华、步玉茹治疗脾胃病学术经验。
?3?
第三,推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融入综合诊疗模式。
目前西医学仍为主流医学,推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融入综合诊疗模式的方法主要包括将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加入西医学制定的诊疗指南、共识意见中进行推广,但其关键在于采用被现代医学认可的方法、技术,阐明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作用机制,验证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被现代医学接受和认可,进而纳入综合诊疗模式中进行推广。以炎症性肠病(IBD)为例,随着对IBD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诊断方法的日新月异,以及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IBD的诊断、治疗和随访需要多个学科联合会诊,动态评估,个体化制定诊疗方案,多学科协作(MDT)逐渐成为IBD主流的诊疗模式,我国以IBD医院多采用MDT模式进行IBD诊疗,但涉及学科都为西医学科,均缺少中医学科及中医治疗方法的参与。另一方面,我国的西医IBD诊疗共识意见均未将中医药治疗列为治疗方法之一,说明中医药治疗获得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仍将有很长的路要走。实际上,中医药的治疗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毒副作用小的特色和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受到患者的欢迎。根据临床报道,锡类散和美沙拉嗪或糖皮质激素灌肠的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模式在国内广为采用。但因为口服中医方药复杂多变,方法可操作性有待提高;物质基础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随机对照试验数量较少,缺少易被接受的循证医学证据等原因,采用口服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诊疗模医院,缺乏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和融合。目前现代医学对IBD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亦无远期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案,且本病病程缠绵,复发率高,与结肠癌关系明确。中医学从整体出发,强调因人、因时、因地进行个体化辨证,精准治疗,对轻中度患者具有比较满意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优势。随着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研究的逐渐深入,进一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适宜病症和能够提高疗效的治疗方案,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入的时机,在MDT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中医学科的融入,如把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病理变化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证型和疗效标准;筛选重复性强的方药,研制出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中药新药;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研究,收集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提出具体有效的治疗措施,制定可被广泛推广应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以提高临床疗效,改变患者的临床结局。
?4?
第四,开展高质量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创新疗效评价方法及体系。
中医药获得现代医学及国际医学界认可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现代研究技术阐明疗效作用机制;二是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开展,验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规范设计与实施,严格质量控制,提高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
此外,创新疗效评价指标并获得公认,也是推进中医药疗效评价的重要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传统医学被人们接受的关键在于临床疗效的肯定。中医药学是我国源远流长的疾病防治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中西医学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以西医学为主导,中医药学为辅助的局面。中医药学要巩固其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现有地位,并继续扩展其生存空间并得到主流医学的真正认可,中医药学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在两种医学并存且西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中医药学必须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必须证明自身疗效的优势,才能得到认同。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确定并获得公认,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不能够树立业界的疗效信心,将严重威胁中医药的生存和发展。而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在于选择能够反映中医治疗特色和优势的疗效评价指标。由于中医学的理论构筑及其方法学特征与以还原论为基本认识论的近代生物医学迥然不同,现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客观、科学评价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发挥。现有疗效评价指标不能有效评价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不能客观反应中医药在改善患者胃肠症状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对于缺乏理化及形态学异常的功能性胃肠病,创新疗效评价指标并获得国际公认是推进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措施,如患者报告临床结局量表(PRO)、生存质量量表的使用等。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特色,多体现在患者主观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开展能体现中医临床特色的PRO量表研究和中医证候量表研究对丰富中医药的疗效评价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5?
第五,从临床验证到机制阐明,充分应用生命科学高新技术。
在验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推进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机制研究,从临床到基础,不断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阐明研究机制,如“脾失健运致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机制研究等。现代最新研究技术包括组学技术、高通量测序、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以不断促进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的研究。①组学技术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组学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复杂系统的研究,组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动态观”、“辨证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组学技术方法引入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中,两者具有相一致的方法学基础,符合中医药研究特色。②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肠道微生态可能是中医药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以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和一般读长较短等为标志。应用于肠道微生态的检测可能进一步阐明中医药作用机制。③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时代,海量临床研究数据产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为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中医药证治规律挖掘提供技术支持。
在验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推进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机制研究,现代最新研究技术的使用包括基因组学、高容量测序、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的引用,将不断促进中医药作用机制的阐明。尤其是组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体现中医药“整体”、“动态”的治疗特色。
?6?
第六,进一步深化中医外治法的研究。
中医外治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如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但存在的问题是中医外治法缺少相关标准,包括证候标准、标准化操作流程等,影响了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推广;此外,其疗效作用机制尚未阐明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因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开展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验证研究,制定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系列标准,形成相关操作手册及治疗方案;开展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疗效机制研究,研究中医外治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机理;拓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外治方法等。
?7?
第七,加强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医教研机构的建设。
应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的医教研机构的建设工作,包括加强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及医院建设;建设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重点学科;建立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所、研究中心等。
?8?
第八,强化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的人才培养。
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人才培养属于专科人才培养,属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应注重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能力,包括临床能力、科研能力、英语水平及良好科研思维和素养的高层次综合性人才,加强促进中西医结合消化医学发展的原动力的人才培养。
明确消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任务,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加强规范培训、人才质量和合理数量的人才队伍是消化学科健康持续发展关键。消化学科专科医生队伍建设尚不成体系,人才资源不能与实际需求相匹配,老龄化问题带来消化专科家庭医生和护理队伍明显缺乏。
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消化专科医生培训体系、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制订培训计划、增加大型医疗单位和科研人员编制,进行科学管理,有计划的合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有效解决消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9?
第九,整合资源,重点投入。
针对目前我国消化学科实际需求大、导向不明确、研究分散等现状,应加大对专业、专病的资金投入,加强消化学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逐步加强和建立消化学科的优势地位。促进公益事业支持的国家级重大疾病防治中心相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实现消化学科重大疾病基础研究,一二级预防方案和指南研究、关键诊治技术研发推广覆盖全国的临床和科研协作网络,推动消化病诊治重要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以技术研究、转化为导向,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合作,建立以多学科、医疗器械和医药研发及上游基础实验室的紧密合作,瞄准和重点投入分子诊断、靶向治疗、分子影像、干细胞技术、细胞移植、内镜微创、机器人技术等前沿新兴技术和领域,实现消化系统重大疾病、重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体系。
?10?
第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不再是个孤立的,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更加重要。结合医学的发展更需要借鉴不同学科和不同国家的研究经验,在开放、科学的氛围中更快发展。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