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快速增长的行业新兴产业或者新的公司

最近在读杰里米·西格尔教授的《投资者的未来》一书,虽然到目前为止只看了不到五分之一,但是书中的许多观点已经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兴趣,颠覆了我本人以前的一些投资认知,令人深思。这些观点大多十分新颖。作者用详实的数据、严谨的逻辑向我们很好地论证了其观点,思虑之后,我认为其正确性是经得起推敲的。限于个人能力与篇幅,本文仅对今日所读部分之感想略作分析。先将今天所读部分涉及之观点罗列如下:

1.快速的部门增长并不意味着高额的投资收益。过去50年中大幅扩张的金融和科技部门带来的收益平庸甚至低下。能源部门尽管严重萎缩却能击败标普指数。

2.在长期中,某个部门的收益率高低只有不到三分之一与该部门的扩张或者萎缩相关,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分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新公司和股利的影响。

3.相隔20年,能源和科技部门经历了几乎相同的泡沫,两个泡沫都在各自部门在标普指数中的份额达到30%的时候破灭,部门份额的上升是危险的信号,警告投资者减少在该部门的资产分配。

4.在10个经济部门中,有9个经济部门的指数新增公司收益率低于原始公司,在部门快速扩张时期进入指数的新公司提供给投资者的收益率尤其低。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一点,作者上述结论的对象是美国资本市场,而非中国资本市场,前者要比后者成熟许多。尽管如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与升级转型、外资的不断进入,我国A股市场也最终会走向成熟,越来越“美国化”。因此,从长期投资的眼光来看,我认为这些观点的逻辑大概率会在中国市场得以应验。当然,由于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等存在差异,美国的历史并不会在中国进行简单的重复与实践。尽管如此,这些结论仍然是十分有震撼力的,其中的一些给我以很深的启迪。下面我来具体的就其中的这四点来谈一谈我的一些新的认知。

长期来看,快速的部门增长确实不代表高收益,新兴产业及新的公司更不代表高收益。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作者进行了相关阐述。我个人概括了一下,如下:

一个快速增长的部门或者新兴产业及新的公司,往往投资者对其的预期会更高,一旦其业绩增长不达预期,都要遭受估值中枢与利润下滑的戴维斯双杀。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一个快速增长的部门或者新兴的行业及新的公司,理论上都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空间,换言之,是很有想象力的。区别在于前者大多来源于国家政策的极力引导、大力帮扶,而后者还来源人们对新鲜事物的盲目乐观与自信。再加之媒体的大肆宣传,这就会让大多数人轻而易举、不假思索地就发现这一行业或公司,并且一致认为这一行业或公司的发展确实很有潜力,然而一致的预期往往是最危险的,因为投资者往往会把这个投资标的想像的过于美好,以至于该行业或者公司的估值水平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准。西格尔教授“在10个经济部门中,有9个经济部门的指数新增公司收益率低于原始公司”的结论可以说明这一点。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能源行业与21世纪初的科技行业泡沫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点。当时能源行业平均市盈率5、60倍,科技股更是平均一百多倍的市盈率,被许多网友后来调侃为“市梦率”。谈及于此,我不禁想起了我大A最近一年十分热门的新能源汽车板块,虽然最近一年行业涨幅近%,龙头股比亚迪更是从三月底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翻了近四倍,但是目前比亚迪个股多倍的市盈率与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60多倍的市盈率是不是类似于美股历史上的科技与能源行业呢?想到这里,我在内心就对这个行业及个股报以敬而远之的态度。就我的认知来看,我想,长期来看,如此之高的市盈率必然是不可持续下去的,虽然短期来看,该行业及个股有继续走高的可能,但是我认为该行业整体已经有很大的泡沫,且泡沫最终一定会刺破,该行业及个股也会回归合理价值。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言:“市场短期看是投票机,长期看是称重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zx/36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