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
Editorial
上周三,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当前十四五规划关键时期,《意见》的出台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个五年的政策序曲,也能为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前瞻指引。
产业向何处去?
与以往文件不同,此次《意见》更加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卡脖子”问题,相关政策更具倾向性,预计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会有三个方面变化:
技术尖端化。近期,中科院和教育部各自表态,要将“卡脖子”的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布局,决心解决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问题。此次《意见》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技术领域也首次提出了具体的核心技术攻关以及核心技术部件研发任务,将技术创新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未来五年,我们一定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核心关键技术企业进入快速孵化和成长期,以龙头企业为牵引,开展产学研、上下游的联合技术攻关和应用的实例也会更加普遍。技术投入将不再是企业的成本负担,而会变为回报丰厚的利润中心。
产业集群化。虽然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5%,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产业大而不强,散而不聚的问题依然突出。从年开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进入快车道,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对外公布,其中北京、上海、武汉分别有四个产业进入名单,成为新兴产业集群最多的城市。此次《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培育和打造10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个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发展格局,相关政策预计会在年内细化落地。
目前各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正在进入加速阶段,投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以武汉为例,目前已初步形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和生物医药等国家级四个产业集群。年,武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投资增长63.5%,以“芯屏端网”项目投资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3%。未来五年,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会明显享受到财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综合政策优势,对产业投资会产生较大促进作用,也会为优质企业带来明显的虹吸效应。
融资便利化。《意见》对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提出了三层融资保障,第一层是依靠政府各级各类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引导;第二层是发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中坚力量;第三层是推进市场主体投资,依托国有企业主业优势,引领、带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力度。
目前来看,各地政府都在纷纷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年初安徽组建亿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7月,江苏省下达6.8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41个重点项目。资本市场也在加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9月25日,通过注册制IPO上市的公司有家,合计首发募集资金.36亿元,这些企业大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高端机械设备43家,生物医药39家,计算机32家,电子科技31家。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不再受制于资金困扰,优质企业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研发和创新,融资方式便利化和渠道多样化将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商业银行如何做?据统计,年末全国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4%。今年以来银保监会多次发声,要引导和督促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头雁”作用,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
笔者认为,在产业高速发展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在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加大研究力度。按照《意见》所指明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做好前瞻性研究工作。只有真正做到KYC(Knowyourcustomer),才有可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方案。其次要支持相关制度及产品的创新。此次《意见》在融资支持方面提出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内部考核和风险控制机制,鼓励银行探索建立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或事业部”。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加快构建形成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业务模式和风控策略。最后要善于发挥集团综合化经营的合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伴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股、债、贷”融资协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时来易失,赴机在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下一个五年必将充满机遇和挑战,大型商业银行也应秉承时不我待的精神,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腾飞助力、护航。
齐巍巍博士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金融监管
联系方式:qiweiwei
ab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