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IEID)现代交通工程技术与产业专题会(以下简称“专题会”)在上海虹桥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隆重召开。专题会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联合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同济大学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法国、丹麦、瑞典、奥地利等10个国家的25名海内外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其中17位院士专家围绕轨道交通、道路交通、航空与水运交通、重大工程与装备及相关新兴产业发展热点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22位院士的重要成果在国家会展中心同步展出。此外,我国多所重点高校的领导、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以及中建、中铁、中交、中铁建、中车、上海建工、上海申通地铁、隧道股份、腾讯、广联达等企业高层参加了会议,会议规模近人。
专家宝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
|大会亮点|
顶尖院士专家云集,共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专家宝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
会议当天,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主持了开幕式,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俊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作了精彩致辞。随后,中国工程院卢春房、郑健龙、李术才、吕西林等4位院士相继主持了报告现场。在谈到高铁建设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卢春房,日本工程院院士藤野阳三分别通过《高速磁浮发展路径思考》、《更高速度轮轨高铁技术探讨》、《交通基础设施的维护、改造与管理——日本政府研发计划》三个报告对未来高铁发展提出了技术攻关方向和实施路径。在隧道建设领域,美国工程院院士艾伦·马尔期望“loop”隧道系统方案将颠覆目前的道路交通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告介绍了全断面掘进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欧洲科学院院士君特·梅施克则围绕机械化隧道数字化设计与施工带来精彩报告。
聚焦新冠疫情后期,探讨智慧交通出行
今年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本次会议尤为聚焦智能交通领域。法兰西水科学院院士伊萨姆·沙鲁尔带来《新冠疫情后期,弹性与智能出行将如何发挥作用?》的报告,从替代性出行方式和智能技术方面探讨了综合解决方案。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表示绿色智能技术将引领中国水路交通发展,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曽我健一则给出了一些用于基础设施传感的前沿技术案例,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比约恩·比吉松描述了未来交通基础设施的愿景以及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发挥的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华盛顿·尤托·欧琴从车辆工程角度带来了《智慧车列交通系统》、《通过联网和自动驾驶车辆,实现融合智能交通的可持续智能城市》两个精彩报告,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塞缪尔·阿里亚拉特南则提出利用地下空间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汇聚重大工程案例,迈向交通强国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傳志寰作了题为《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若干认识》的报告,从宏观建设角度阐述了交通强国建设的形势与使命、战略重点、创新关键突破点和保障措施。在介绍国际重大工程建设案例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赫伯特.芒表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现代发展的象征,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则介绍了深中通道的关键技术与挑战,国际桥梁协会副主席蒂娜·维杰伦带来了《推动基础设施技术的边界:世界最大跨度悬索桥圣纳卡莱大桥和浮桥技术》的精彩报告。
现阶段,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我国新冠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业正在全面推进复工复产,争取高质量快速发展。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全面推进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型产业发展,加大对科学前沿与自主核心技术攻关,扩大国际视野,加强国际科学合作与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会议由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卢春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术才、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主持。
同济大学副校长
顾祥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春房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健龙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术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吕西林
|活动现场|
本次大会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幕式,第二部分为嘉宾分享,第三部分为大会总结。
开幕式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俊豪、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先后在大会致辞。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方守恩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李俊豪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彦良
嘉宾分享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的报告题目是《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若干认识》,他就如何把中国建设成为交通强国问题展开了分析。
傅志寰院士对交通强国建设谈了五个研究成果,他谈到交通强国在引领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的交通强国之路方面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