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皖江春潮东去,岁月如歌。
长江北岸、裕溪河畔,芜湖市二坝镇一片空地上,一台台挖掘机静静伫立,与一排排展板相互“对望”。
展板上,描绘着未来,也抒写着希望。
远处,工地、厂房、绿化、马路、住宅交相辉映,一座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跃然眼前。
大项目、大带动、大创新、大发展。4月15日上午,安徽省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仪式暨全省第四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现场推进会在这里举行。
总投资亿元的14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
总投资.4亿元的个全省第四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覆盖全省16个市。
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将立足于创新与合作,迎来全新的转型升级。
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先行先试,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继续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
“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是皖江示范区的‘明珠’,是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更是先行先试、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新途径的重要力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皖江办主任张天培表示,集中区作为皖江示范区的引领区、标志区,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重要战场,是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建设好集中区,事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事关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实现。
签约开工的一批项目中,沪苏浙皖企业联动合作的不在少数。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集中签约的佳晟高端工业铝基复合材料及深加工项目,是由江苏一家企业投资建设,建设年产10万吨高端工业铝基复合材料及深加工项目,一期生产铝基复合材料,二期进行铝基复合材料深加工,达产后可望实现年产值15亿元、税收万元以上。
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智能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大健康……两大集中区将与沪苏浙开展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
“和十年前相比,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园区经济的发展理念在不断变革,省委省政府也在谋划两大集中区新一轮的开放创新发展。这次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意味着集中区迈入‘二次创业’的发展新阶段。”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集中区的未来长远发展,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遵循,着力以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为重点,集中区建设更加突出开放合作,推动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建设,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
培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发展先进制造业,锻造经济“强引擎”
做强经济,产业是根本。做强产业,须打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
根据刚刚出台的《关于推动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省将以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和布局为主抓手,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主导产业集群。
在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美博智能电器、金辉高分子新材料项目建成,金箔机电装备项目加快建设,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重点项目的阶段性目标实现。选准产业主攻方向,在智能电器领域,引进了蒸发器、冷凝器“两器”,铜配件、钣金、注塑等配套项目;在清洁能源装备领域,引进了全国热泵生产领军企业芬尼科技,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
“统筹存量与增量、统筹招大引强与专精特新、统筹市与集中区两方面资源,围绕价值链打造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树状结构和葡萄状结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发展由多点支撑向主导产业集群转变。”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集中区将聚力做强主导产业,重点承接布局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大健康等产业,推动安安铝业、安安航空、宏凯铝业、万峰铝业等铝基企业生产汽车轻量化、航空铝材、军工铝材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材料产业向高加工度、高增值环节延伸。
依托新兴产业集中区交通、区位等综合优势依托,两大集中区将以科技创新培育动能,以扩大开放汇聚要素资源,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有机统一,持续提高新兴产业集中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努力走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前列。
构建联动发展支撑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下活协同联动“一盘棋”
同饮一江水,同下一盘棋,做大产业链,做强城市带。
根据《意见》,两大集中区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新兴产业集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在产业发展上,只有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才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联动发展。
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内,主导产业正加速集聚,形成规模,现有的35个铝基项目全部达产后基本形成产业链、可实现年产铝材万吨、年产值亿元,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工业铝基材料生产基地;现有的43个现代织造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70亿元;总投资90亿元的古纤道项目建成后,可形成现代纺织全产业链,实现年销售收入亿元。
“下一步,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将围绕‘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大健康’三大产业,紧密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实施产业振兴计划,建设‘2+3+N’产业体系。”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2”就是建设铝基材料产业基地、现代纺织产业基地两大基地,“3”即培育三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N”即投资产出超5亿元的重大项目。
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则重点承接布局电器及电子信息、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此次签约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园”项目就是依托芜湖市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该项目将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创新制造工程,促进汽车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
各有各的特色产业,各做各的优势项目,两大集中区将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之下,带动新兴产业链延伸及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建设绿色发展新城区——既造产业新城,也筑宜居之城
只有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双提升。
《意见》提出,以产促城、以城促产,构建便捷、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具有皖江特色的文化标识,建立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网络,为居民创造高品质绿色生活环境。
两大集中区将不断完善城市配套,打造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产业新城”将增添“烟火气”,成长为一座座“宜居之城”。
?在教育方面,两大集中区将用三年左右时间,支持高标准建设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支持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
?在交通方面,将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网建设,支持建设连接新兴产业集中区的城市轻轨和市域(郊)铁路,推进南陵—繁昌—芜湖—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铜陵—枞阳市域(郊)铁路前期工作。
?在医疗方面,引进国内高水平医疗资源创建省级区域医疗机构。
?在生活配套方面,建设各类文化服务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
?在生态方面,将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提出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规划建设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LNG加气站、储气站等设施,加快5G网络布局和商用,建设创新型智慧园区……
未来,一批商业、医疗、交通等项目的入驻,将让生活在集中区的群众享受更多福祉和便利。
潮涌长三角,扬帆正当时。安徽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动集中区建设,坚持大视野、贯彻新理念、追求高质量、注重协调性,在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构建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支撑极、建设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的创新之路上阔步前进。
(原标题:潮涌皖江新跨越转型升级新征程)
(郑莉王弘毅)
丨编辑:陈萍丨责编:王梦微
丨审核:杨敏
丨来源:安徽日报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主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承办/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