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

本文原发布于《产业创新研究》杂志年第8期

杂志指导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摘要:本文分析了南京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与优劣,指出了新兴产业政策不健全,自主创新、产业布局亟待完善,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的困境。随后,通过对比国外成功的实践经验,从政府与市场双重作用下推进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和引导产业集聚等三方面对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南京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分为两个层次: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未来方向,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带动性以及战略性,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发展现状

1、南京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年,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增长率同比增长12.2%,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9.8%,远远高于在“十二五”期间20%的增长幅度。并同时对家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行跟踪调查,这些重点企业共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23.6%,有力提升了南京经济运行效益。

目前,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超过亿元,包括信息通信设备、新显示器、物联网、新材料、智能电网和节能环保等。在新兴产业中,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和智能电网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新的显示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国排名第四;节能环保服务业规模在全省排名第一。

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也在凸显。目前发展较快的、项目的较多的是集成电路、中兴光电子、55所射频芯片等为龙头的项目,已经形成产业聚集。当前,南京市已建成2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其中,有雨花台区软件谷和南京开发区LCD谷这两个千亿级基地;化工园新材料、江宁开发区智能电网谷产业基地两个亿级基地;江宁滨江装备工业园、江宁开发区无线谷(未来网谷)、溧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六合节能环保产业基地4家百亿级基地。

2、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良好

南京拥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规模超百亿元的有15家,超10亿元的有家,加快产业优势形成,引领作用明显。在制造业领域,拥有南瑞集团、爱立信熊猫等知名企业;在非制造业领域,拥有华为软件、苏宁云商、阿里巴巴、京东、小米等一批软件及互联网服务业企业。

在南京运营上十年的华为,南京已成华为第一大软件研发基地。年6月,南京市政府和华为达成深层次战略合作,双方就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物联网、车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在南京落地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年阿里巴巴正式入驻南京,将出口世界领先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核心技术和平台资源。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制造业转型工程等项目,协助江苏省提高互联网服务能力,促进传统制造业和软件业企业转型升级。

3、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很高的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南京产业的支柱,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0亿,将形成一批产业规模超过亿元的领导者。

到年,南京市将针对每个战略性产业确定1-2家基地和30个市级新兴产业基地。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在各区和开发园区中布局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以形成5个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载体。

二、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

1.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期。面临着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形势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加速消耗较少物质资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2省、市政府提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在中央决策的有力推动下,各省市区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政府于年12月印发《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将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将大大提高。产业结构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若干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南京市政府为了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见表2所示。

2、面临的挑战

2.1新兴产业体制机制不完善

虽然省市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但在执行层面仍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难以在实践中落实。研发投入不集中,科技成果产业化较为不足,研发技术与产出效应存在脱节。投融资环境不健全,政策补贴有限,不利于新兴产业进入对应市场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优惠服务,例如:财税扶持、支持方式。

2.2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从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大部分企业依靠引进外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其次是研发投入力度不足,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较低。再次是缺少自主创新的专业性人才,存在人才瓶颈,出现科研队伍断层的现象。

2.3产业布局有待均衡,规模化优势尚未真正形成

全市范围内综合配套、梯度协作的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空间分布跟功能区不协调的产能重构现象。新兴产业基地的形成大多数是由政府行政推动,而不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做出合理选择,因此部分新兴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产业发展与产业规划不同步,许多政府规划的产业园区或开发区仍有许多开发空间,互为依托、资源共享的规模经济尚未实现。

三、战略新兴产业的启示

目前,新一代的科技革命正在蓄积,5G信息时代也即将全面普及通信领域,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正在广泛渗透到生物、医疗、医药和农业领域,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竞争时代。通过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及其成果,以及当地政府所扮演的角色等,主要有三点启示:1)在满足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市场需求发展重点行业。在新兴产业方面各个发达国家趋势基本一致,即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制造业、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而我国最新划分的九类基本都包含在内。2)首先以市场发展为根本导向,重点引导科技创新,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核心技术。3)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政府是促进科技进步的主要推手,在合适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等宏观政策的支持下,新兴产业才能顺利的发展。第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对产业的鼓励政策和服务力度也在发挥作用,来自政府的配套服务集群和相关鼓励政策在不断强化各产业群的聚合力。

四、加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建议

1、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优惠和鼓励政策,为其提供有利资源,整合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但是以政府为主导型的产业会被人为的干预影响决策的判断,并可能会扰乱资源要素市场,使其难以充分自由发挥研究机构的创新主动性。市场推动下的产业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模式,有利于企业和产业市场的有序发展,但是发展过程较缓慢。因此,需政府与市场相互利用自身优势来发展新兴产业,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鼓励与制约相结合的政策,引导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财税优惠补贴,鼓励支持自主科技研发,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支撑。新兴产业要实现稳健的发展,是需要依靠市场要素来驱动。建立健康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包括,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以此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配置效率,营造有序的竞争环境,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秩序,建立有效的产业进入和退出有效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2、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机制自主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强化科技创新上,努力增加技术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放式创新和合作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团队,或者去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在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南京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战略性新型产业创新中心、高端研发机构等载体,使科技创新人才自主汇聚一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最为强调和依赖创新的产业,对创新型人才具有高度依赖性。所以,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所以,需要加快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物的引进,加强对新型产业业务骨干的引进和培养,以及加强对普通技术员工的培训。3、引导产业有效集聚产业集聚不仅是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简单集中,而是它强调了产业协同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进而实现互为依托、资源共享的规模经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间协同发展,也有利用打造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并带来聚集效益。首先,各个园区具有各自的主导新兴产业,突出“特色化、集聚化、创新化,”避免相互之间的同质化竞争促进产业与园区的良性组合与流动。其次,完善园区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园区及周边区域布局技术交易市场、职业培训、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及餐饮住宿等配套性服务。再次,选择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集聚区,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把园区打造成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

参考文献:

[1]曹江宁,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16):-.[2]汪长柳,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9).[3]田建勋,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J].管理论坛,(16):.[4]汪小星,陈婧,姚伟,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4).[5]吴艳,贺正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典型国家的产业发展对比研究[J].经济数学,(3).[6]梁彦,刘东,康娜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34).

作者简介:

李青(-),女,湖北黄石人,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房地产市场分析、土地利用开发。

往期回顾:

产业园区的五种运营模式与四大发展趋势

南京创新周开幕!南京15家高新园区成主力军

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中南高科·滁州南谯智造小镇

南京空间大数据产业基地

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单公布!江苏8家园区入榜!

江苏13市国家级产业园区汇总

欢迎订阅“江苏园区”

江苏园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zx/35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