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所写,“未来”是风险的游乐场,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在各种选择之间取舍的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
新一代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核技术等新兴技术产品及相关业态不断涌现,在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经济效益以及安全水准的同时,也已经带来了新的风险。
如核技术在应用之初,人们对其泄漏的后果并不完全掌握,而经过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后这么多年的评估和研究,核泄漏的风险后果仍然还有待观察。
新兴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内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在提高了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
新兴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
新兴技术对公共安全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GIS等技术在建立智慧城市、安全生产监控、物流管理、应急决策平台等领域的运用;3D打印、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在智能穿戴、人员搜寻、危险作业、高强度作业等行业上的运用;核技术、网络技术在保障安全检测上的运用,新能源技术如锂电池、氢能在交通运输上的运用等。
物联网技术已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据美国《—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估计,年将会有超过亿的设备连接在互联网上。
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传感、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生产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代替工人去工作。
“大数据思维”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基于人工智能的生产过程监控预警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提高生产效率、异常处置和应急响应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消防排烟灭火机器人赵原/摄
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新兴技术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给生活带来更加便捷和舒适的方式,为安全管理提供更有力、精准的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潜在的危险。
这些风险有的是传统的风险,有的则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新兴风险。
近些年来,新兴技术与公共安全领域融合之后,已经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
新能源电池如锂电池、氢能应用于汽车上,每年都会造成多起火灾和爆炸;新材料的使用可能在长期累积的条件下,对人员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风险;依赖于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航空设备,给人类带来了空难的威胁;危险化学品以及核泄漏也严重威胁着人的安全和健康;自动化仪器设备的使用,产生了噪声污染以及辐射危害。
电动汽车起火
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来分析,新兴技术给公共安全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对人的影响。
当人工智能使得数百万工作被机器取代,失业将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冲击,会造成现有的生产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安全生产也会面临新的风险。如机器失控等造成的人身、社会安全受到威胁。
当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导致个人隐私、企业生产数据的曝光,更是为不法分子通过后台操控安全生产提供了“天然沃土”,企业生产的可控性受到威胁,生产设备的运行将不再受控。
第二个方面是对社会的影响。
新兴技术风险对社会的影响,是因为个人或团体应对行为而引起社会失序,主要包括了社会伦理、社会稳定、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等几个方面。
例如,用于进行人类技术增强的人工智能设备、机器人助手等被不正当使用,用于损害他人,谋取私利,或进行违法暴力活动,将会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产生很大的危害。
第三个方面是对管理的影响。
科技发展与管理是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公共安全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
虽然科技革命带来了新工具和新方法,有助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使得公共安全管理能力得以增强,但是同样科技革命对公共安全也带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公共安全领域新兴技术
风险应对建议
面对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必须要有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
我们要及时从风险中汲取教训,针对新兴技术带来的风险及风险的影响方式,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科研体系,保障公共安全及生产安全领域新兴技术良性发展。
首先,加强新兴技术对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安全性评估,强化新兴技术对生产安全、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
建立健全新兴技术法律法规、管理规范以及行业标准,对新兴技术应用企业进行规范,社会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从制度和政策上,对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风险的防范进行保障。
第二,加强风险动态监测,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加强第三方评估模式,国家相关部门、相关资质单位、社会团体对新兴技术应用的生产效果、社会效果进行跟踪、评估,根据产生的良性或恶性效应对新兴技术相关群体进行监督、核查和调控,划分风险等级,做好风险预警,并根据实际发展现状,作出动态调整。
第三,重视信息沟通,建立反馈机制。
重视企业在新兴技术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沟通,建立反馈机制,跟踪评估新兴技术利用在社会参与下产生的结果,对企业管理和社会参与手段进行动态更正、调整。
反馈类型分为企业生产效益、安全风险、社会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舆论的评价和个人评价等,通过这些反馈,决策机构或个人不断修正控制手段,新兴技术应用相关团体不断更正自己在新兴技术利用中的方向。
第四,加强新兴技术风险防范研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基于韧性的视角,加强科研人员对新兴技术风险及抗风险能力的研究,鼓励企业进行新兴技术风险防范技术的应用,从新兴技术风险本身以及抗风险能力提升这两个方面,加强研发和应用实践,提高未来新兴技术的抗风险应对能力。
本文将发表于《劳动保护》杂志年8期“特稿”栏目,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