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870.html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化,“赋能”一词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产业赋能即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与传统工业结合,使工业发展更加信息化、智能化、清洁低碳化,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山西省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新兴产业将成为山西省投资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煤层气、新能源汽车、现代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重点介绍前四个)。
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10%左右
低于中部六省及全国水平
发展不稳定,规模小,对经济支撑度有限
年以来,尽管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进步,并且增速高于全省规模工业增速,但目前行业规模较小,对经济拉动作用相对有限,发展不稳定,增速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忽高忽低。《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力争保持在15%左右,但近三年增速均在15%以下,目标尚未达成。年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和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例在中部六城中均处于末尾,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当前山西新兴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度有限。
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高新企业增长迅速
多个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
-年各新兴产业增速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发展最快。从企业数量来看,年山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家,年均增速40%以上;截止年,山西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已达28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到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超过户。
太原作为改革的排头兵,年太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超越西安、杭州、贵阳等传统信息技术强市,太原占比靠前的分别是数字创意产业(21.7%)、节能环保产业(19.7%),说明山西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产业
产值预计达到亿元以上
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山西省能源优势,发展新兴接替产业主要分为两个路径。对于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一定规模发展基础的原有高载能产业进行省内提质升级;对于一些新兴融合产业,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山西此类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要加快与省外合作,提升营商环境吸引外来企业进入。装备制造业山西装备制造业起源早,基础雄厚,具有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优势,是山西经济的重要支撑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最早起源于太原机器局,到年成为当时全国机械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因此山西省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具有相对的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
近年来,山西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山西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晋西集团、经纬纺机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山西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可观。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较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快1.9个百分点;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预计将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中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的目标。产业规模、龙头企业数量、研发投入等仍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制约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山西装备制造业虽发展较早,但与全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年我省装备制造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0.2%,远低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左右的平均水平。中国装备制造业开发区数量前十省份均在18个以上,山西有16个,并未上榜,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少:中国装备制造业强名单中,山西省仅太钢集团以第33名位列其中,缺乏龙头企业。
研发投入不足:山西装备制造业研发投入低于全国水平,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限制装备制造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向集聚、智能、服务方向转变,将山西建设为国家制造业重要基地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集聚、智能、绿色、服务”方向转变,增强创新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快推动“山西制造”向“山西智造”转变。①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培养骨干企业解决装备制造业企业散、小现象
加强装备制造业集聚性,一方面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整合省内资源,建设工业园区和集聚区,为企业发展提供沃土,提升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培养骨干企业,引导相关企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集聚,全面打造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及全国影响力。
②智能引领:聚焦装备制造关键环节,加快两化融合,山西省已拥有16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大数据推动智能化发展,全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山西必须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深入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融合(两化融合)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
至年12月底,山西省拥有16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21家省级智能制造试点企业,助力“智造强省”建设。③服务增值:引导企业由制造商向服务商转变,提高服务收入,服务化转型是装备制造业获取更高收益的内在要求
在价值连体系中,生产制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而研发、营销等服务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能够为装备制造业带来更大的附加值。因此,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向服务化转型,一方面可以获得比生产制造更加高的收益;另一方面,装备制造产品的销售往往是一次性的,而服务确是多种类、多次性的,可以实现更长期稳定的收入。因此,服务化转型是装备制造业获取更高收益的内在要求。
企业向服务化转型,重点的方向有以下三点一、树立服务化转型理念
山西装备制造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从战略高度认识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价值,破除长期形成的“重产品、轻服务”的惯性思维。
二、加强开放与合作,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的合作,完善供应链协作网站,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如和安装调试、监测报警、维修保养、产品报废等产业整合,形成一条龙服务链。
三、强化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技术辅助转型
山西省装备业服务化转型并不能局限于维修保养等低端服务,还应具有智能监控、诊断、维护等高端服务,这些服务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各个环节,促进装备制造和服务高度融合。
新材料新材料是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山西工业“结构反转”新引擎,部分领域产能和产量居全球或全国前列
新材料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以及传统材料改进后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目前新材料产业是当今科技发展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是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着力推进新材料的五大领域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将其打造为助推我省工业“结构反转”的新引擎。
技术层面、企业综合发展能力、产业布局等取得成效
一、推进技术平台、创新中心等建设,技术层面得到提升。
大力推进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院碳材料重点实验室、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引导省内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个。二、企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省内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太钢不锈钢: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年全年不锈钢产量为万吨,占全国产量的约17%。
其他企业如山西钢科(碳纤维)、中条山有色(新金属)、中电科(碳化硅材料)、锦波生物(人源胶原蛋白)等也发展良好,初步形成了大型骨干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产业布局优化,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目前,全省各个地区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新材料集群或产业基地。镁合金:太原、运城、大同三大产业基地;
汝铁硼永磁材料:太原、运城、阳泉、长治等四大产业集群;
新型耐火材料:太原、阳泉、孝义、河津等四大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不足2%,受产品档次、集群效应、研发水平等制约因素明显
据统计,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为1.5%,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15.1%。年上半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为1.4%。整体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仍比较低。新材料产业虽在各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在产品档次、集群效应、研发水平等方面,仍与自身资源禀赋不相匹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目前新材料产业发展瑕不掩瑜,已取得长足进步。未来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引导下,在山西各类政策的支持下,新材料产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长远来看,山西新材料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前景广阔,潜在经济价值巨大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年-年,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8.8万亿元,环比上涨20.5%,预计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能达到10万亿元。废水废气排放量逐年下降,朔州建成了全国重点工业固废示范园区,环保投资最大
山西省主要支柱产业是煤炭和钢铁产业,属于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随着经济下滑与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无疑是保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年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为山西节能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山西节能环保企业依托山西传统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焦化以及建材6大行业。年山西省共投资节能环保项目65个,总投资额达到亿元,朔州以总投资78亿元名列全省首位。年朔州建成了全国重点工业固废示范园区,是全国第一家集中发展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的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目前拥有14个企业和项目,获得了18项国家技术专利,成为全省治理工业废固的领头示范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初步成形,多家园区、企业节能环保方面取得成效
为了实现节能环保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山西省政府打造了一批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并鼓励节能环保企业依托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和集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山西在推进传统产业推进循环化改造层面初具成效,山西聚力环保产业园区成为全国首家环保产业园区,潞安煤基多联产、同煤塔山循环园区、晋城煤层气综合利用等已经作为区域、园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太钢集团在国内率先将城市污水作为水源,建成了国内首套冶金除尘灰资源化装置,实现了“三废”全部循环再利用,被列入第一批12家国家节水标杆企业。
山西综改示范区作为山西环保产业发展的先行区,目前园区内节能环保相关企业入驻约15家,且在节能环保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其中由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研发的第三代晋华炉为解决高灰、高硫、高灰熔点“三高”煤和劣质煤气化难、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治理方案,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成为山西创新发展的名片,被誉为“国之重器”,晋华炉已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与国内外28家煤化工企业建立合作。
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尚存很大问题
一、产业竞争力弱。
山西节能环保产业总体实力较弱,产业层次较低,多以传统技术革新为主,科技含量不足,核心竞争力较弱;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头企业,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企业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行业影响力不足。
二、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多数企业尚未具备独立的技术及产品开发能力,现有的节能环保产品和装备大多技术含量不高、专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配套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能源管理、环境第三方治理、特许经营等专业市场化服务模式有待完善,节能交易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相关的统计监测体系不完善,重要基础数据比较缺乏;行业自律、组织协调、综合服务等功能有待加强;节能环保产业的现实市场与预期及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以传统优势产业主导山西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我省在信息产业方面未来发展分为两个方向:①重点发展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息产业;②适应信息技术向制造、金融等行业渗透融合,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空间信息产业等新兴融合产业发展,也就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目前,山西省信息产业发展以电子信息(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产值占信息产业80%左右。其中以富士康龙头企业拉动为主,富士康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也是世界信息科技十强企业之一,几乎垄断了山西电子信息产业,其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48亿元,占全省进口额的50.7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创新能力等进步速度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山西省也出台了优厚的扶持政策和招商引资条件,目前取得较多成果。一、产业规模增大。据统计,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战略新兴产业的14.54%,为70个大中型城市中占比排名第二。二、产业集聚性凸显。①山西综改区重点围绕信息安全、大数据、物联网等三大领域,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国科晋云先进计算基地、中电科创新产业园、深圳电子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18家企业上榜年山西互联网企业20强。《山西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年行动计划》中重点推进43个项目,其中太原19个,90%以上集中于综改区,覆盖政务服务、工业制造、现代农业、生态环保、能源、物流、医疗等各行各业。产业集聚效应日渐凸显。②百度(阳泉)云计算中心、吕梁云计算中心,中科曙光先进计算中心、华为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百度(山西)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标注产业基地、阳泉智能物联网应用基地、山西北斗数据中心、中电科创新产业园等项目相继落地,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发展③其他如5G方面,目前太原市和晋城市目前已率先进入5G时代,预计年底,全省主要城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年,山西阳煤集团、中国移动山西公司宣布,在新元煤矿井下米处开通了中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这也是目前地下最深的5G网络。人才、创新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最重要因素,山西也在积极引进资源、引导企业合作突破屏障山西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取得初步成就,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无显著区位、技术和人才优势,问题及劣势较多。其中、技术创新和人才是重中之重。为了引进人才,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山西不仅通过人才补贴、园区减税等政策吸引人才落户、企业落位,还在其他方面发力:
①支持重大支撑项目。重点支持掌握核心技术、重大带动引领型项目;如培育增强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的关键项目,支持成果的商品化,可作为盈利渠道。
②引导企业优势互补。鼓励企业采用股权联营形式,依托行业联盟,搭建技术合作平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技术优势,共同解决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共享。
③加大招商引资。年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路投资大会中,山西省投资促进局正式对外发布第二批个省级重大招商项目,涵盖了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煤化工、现代服务业、文旅康养以及现代农业,邀请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山西,当天8个项目进行现场签约,总投资额96.4亿元。年疫情期间,线上签约6个项目,推进山西转型发展。
从《山西省“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中各产业产值及发展基础、现状来看,以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目前装备制造业在山西经济地位最高,对山西经济带动作用最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比其他产业发展不具优势,但也发展迅速,在全球信息革命浪潮下,该产业必将得到快速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这方面山西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与挑战,一是产业规模总量较小且层次偏低,二是产业分布过于集中,多元化支撑的格局尚未形成,三是产业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和人才支撑不足。下一步需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人才引入,鼓励开放合作,并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继续推动产业壮大发展,力争顺利实现既定发展目标,整个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END欢迎个人转发转载请留言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