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城以特色小镇为载体的田园城市实践

19世纪末,针对城市膨胀带来的各类社会和环境问题,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兹·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带有先驱性的城市发展思想——“田园城市”,倡导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替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田园城市远不止一整套带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理论模型,更应该是一系列关于社会生活与生产分配的深刻社会改革运动。遗憾的是,多年的城市建设实践中,继承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精髓的现实样板寥寥无几,很多城市虽然贯以田园城市的称号,多数不过是形态上的继承,比如伦敦的卫星城布局、洛杉矶和成都等的花园城市建设,缺乏田园城市内在之魂。

经历了近30年举世瞩目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瓶颈期。以高房价为代表的“城市病”问题开始集中凸显,长期单向城市化造成的乡村经济凋敝和社会崩溃已然走到了悬崖边上。大城市的功能疏散和乡镇复兴,必将成为下个阶段城镇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此时,强调城乡协调发展的田园城市解决方案,无疑是一剂十分对症的良药。无独有偶,兴起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实践,其对“产、城、人、文”的一系列解决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田园城市的理论精髓!如果浙江的特色小镇实践能够在全国得到有效落实,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田园城市这一百年理想将在遥远的东方大地上遍地开花结果?

当田园城市遇上特色小镇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精髓,是将城市和乡村的各自特点吸取过来,加以融合并形成一种具有新的特点的生活方式。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中,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他认为此举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城市的各种社会问题。二是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三是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专业委员会受托掌管。

不论处于有心还是无意,浙江及至全国的特色小镇建设思路,几乎完美契合了田园城市这一西方百年理想。特色小镇强调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活而新”的新型城镇,这与霍华德田园城市基本体系完全一致。

田园城市主张“绿色健康的环境氛围、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浪漫温馨的品质社区”三大构成,与之相应,特色小镇创建强调“独特文化氛围、特色新兴产业、魅力人居环境”三大内容支撑,其中,独特文化氛围是特色小镇的“内核”,基于小镇自身特质塑造独特的文化,形成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特色新兴产业是特色小镇的“依托”,通过培育适合某种产业发展的“水土”,聚得了人、拢得住气;魅力人居是特色小镇的“根基”,软硬结合改善人居环境,营造居民舒心创业、休憩和居住环境。在内容主张上,特色小镇与田园城市不谋而合。

田园城市精神的现代演绎

从广义上讲,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上的或是图面上的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对社会的改革,即对构成社会并对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风貌、城市有机体的总体构思。不仅包括了城市形态与功能关系,同时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有机体方面的规划及安排。特色小镇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一大拓荒壮举,如何秉承田园城市规划及改革构思,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困境,是一个值得深刻探讨的话题。那么田园城市规制下的特色小镇该是什么样的?

特色小镇要构建“山-水-田-城”的空间大格局。彼得·霍尔在他的《CityofTomorrow》里公开批判20世纪众多田园城市实践对霍华德思想的误解:花园城市(霍尔对该类城市实践的称呼)对霍华德的“GardenOfCity”采取了一种片面的翻译方式,只强调了工程技术或是细部方面的问题,认为是美丽如花园的城市,把注意力放在了空间形态的手法上。但霍尔也认为,花园城市作为田园城市的空间表征,是前提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特色小镇建设,首先是要打造“山-水-田-城”的空间大格局。结合区域山水条件,处理好城市轮廓线、城市高度、城市视线与自然山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将城市区域高度与天际轮廓线的协调、地形的自然起伏与城市建筑的起伏变化结合、河流的穿插及生态斑块之间的衔接,创造山、水、田、城共生的优秀城市空间形态。营造“青山环城、绿水绕城、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城交融、田园交织”的城市图景和现代山水田园风貌。

特色小镇要实践“乡村综合体”式的功能组团。田园城市的“一个中心+多个卫星组团”模型,对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田园城市要求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这与特色小镇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本吻合。田园城市要求中心布局市政厅、音乐厅、剧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外围为商业设施,四周的农业用地作为绿带保留下来,并在其中规划集约土地建设卫星城。由此可设计特色小镇的空间模型:“1个中心镇区+多个功能综合体+公园群落”构成,其中,中心镇区以公共服务、居住功能为主,而产业综合体、文化综合体、旅游综合体等则分别承担产业发展、文化展示、旅居游览等功能,以镇区的核心地带为圆心,外围各大功能区与邻近绿带分别组合成产业公园、文化公园、旅游公园等特色鲜明、环境宜人的公园群落。

特色小镇要打造“产城融合、产旅双链”的发展路径。田园城市强调通过城乡一体化实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体现“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以特色小镇为统领,以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新型化、科技化为支撑,以休闲旅游方式经济模式为内涵,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体系。按以“农”促“绿”、以“旅”带“农”、以“产”兴“旅”的融合构建新“绿色”新“业态”,新“创新模式”新“运营方式”进行规划建设。

特色小镇要倡导“服务均等+现代品质”的生活方式。田园城市打造的社会城市,是要让身处社会城市中的人不仅会获得在大城市的各种便利,还可享受到乡村的田园美景,以及淳朴安逸生活方式。特色小镇的建设,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打造,无论是环境设计、建筑外观、功能布局、能源利用,还是生活设施、现代服务,都从现代化、人性化角度着手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位。新产业、新居民、新小城,决定了特色小镇的居民生活,会出现许多新色彩。

特色小镇要强调对乡土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田园城市里,霍华德设想了一个城乡一体化、充满人文主义的结构模式,来构建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有机融合的美好生存环境。以往我国片面强调经济功能、物质空间和现代化升级,忽视了地方人文、传统文化、主体情感、邻里空间等的传承与保护,村镇发展普遍缺乏人文品质、地域特色,缺乏时间尺度及可识别性,传统文化共同体面临瓦解与消失。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能够承载乡镇人文复兴的基本内涵:尊重人性,尊重人与社会关系,尊重人与自然关系。引导建立拥有大致相同的文化记忆、价值、伦理的共同体,







































福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前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td/7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