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合肥登上新兴产业舞台

年,是奋进的一年,收获的一年。

这一年,合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端不断发力;

这一年,一系列重大产业突破不断搅动全球“神经”,发出“合肥声音”;

这一年,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合肥不断引领产业发展新浪潮;

这一年,各种利好、各项殊荣接踵而至,合肥站上发展新起点;

这一年,各项政策、各种奖励不断加码,合肥迎来发展新机遇……

聚焦全球前沿产业,力推新兴产业腾飞,践行转型升级理念,着眼高质量发展。年,合肥开启产业发展新征程。

站上产业发展前沿

工人正在调试焊装生产线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去年11月15日,国家科技部召开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

会议上宣布了首批四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这一名单昭示着:在人工智能时代,科大讯飞成为与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巨头并驾齐驱的核心力量。从最初专注于智能语音产业到如今扎根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一直站在产业前沿,领风而行。

年11月9日,科大讯飞年度发布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发布会以“顶天立地,A.I.(人工智能)赋能”为主题,展示了科大讯飞在语音、图像、视觉等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上的新突破。

会上,科大讯飞CEO刘庆峰首先揭开了第一个惊喜:讯飞的智医助手刚刚以分(总分分,分数线分)的高分通过了国家临床执业医生考试,在安徽超过两万名考生中排名前。刘庆峰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甚至全球人工智能史册的成果。”随后,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与产品经理康宏一起展示了最吸引人眼球的黑科技技术:脑电波。此外,包括智慧微课工具、智慧纸笔课堂、语音电子病历等在内,科大讯飞一共发布了十余款AI+产品。

在科大讯飞的引领带动下,人工智能企业在我市加速集聚,产业效应初现。作为全国唯一的人工智能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正逐步迈向人工智能的高地,截至去年11月底,中国声谷已经入驻各类智能语音、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多家,在谈项目超过个,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管中窥豹,扎根于合肥的科大讯飞,正是这座城市在新兴产业领域起舞弄影的一个写照。

生物医药,无疑是与人工智能并驾齐驱,风头最劲的新兴产业。这一年,合肥颇有建树。

年11月22日,在北大未名实验区新药中心会议室,安徽未名生物经济集团总经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基因中心项目负责人曹文波博士正与精英博士们进行一场“思辩会”。曹文波博士一一介绍了在座的博士们后自豪地说:“三年前,我们只有七个人,带着打造合肥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的愿景规划来半汤‘垦荒’。现在已经发展成千人规模,这是事业聚才的成果。”

年12月7日,在合肥高新区创新产业园,中盛溯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俞君英向记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帕金森症、癌症将有望被攻克;利用细胞医疗,人类实现返老还童将不再是电影故事。而在此前不久,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与加拿大生物医学商业化应用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将共建中加健康管理国际科技创新(合肥)研究院。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合肥也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

年12月6日,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12英寸晶圆厂正式量产,当年年底即可实现月产能片。根据规划,合肥晶合全部达产后可实现8万片12英寸晶圆的月产能,5年内可使合肥的面板驱动芯片国产化率提高到30%,打破国产面板芯片全靠进口的局面。

在新兴产业的舞台上,合肥已经提前登场,在镁光灯下“翩然起舞”。

引领转型发展之变

技术人员正在生产新一代5英寸晶圆功率芯片

新动能喷薄而出,旧动能华丽转身。

年,国家工信部批复合肥成为“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合肥跻身制造业“国家队”,将发力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引领未来转型发展之变。

为什么是合肥?因为合肥产业发展迅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0.8%。年前10个月,合肥的先进产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2.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增速为1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为55.8%。

产业结构趋优。平板显示产业从无到有,合肥成为全球最大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人工智能迅速崛起,以“科大讯飞”为引领,“中国声谷”扬帆起航;新能源汽车呈领跑之势,集成电路风生水起。目前合肥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37个工业行业、多个工业门类、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发展迈上新台阶。

科研实力瞩目。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一大批先进科研平台协同发力,合肥创新实力雄厚。目前合肥已拥有56所高校、多个科研机构、几十万名各类专业人才,被誉为中部地区智力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

获批“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合肥吹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在三年时间里,合肥将加快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奋力争创国家级示范区,努力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抢占制高点、争当排头兵,为安徽制造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瞄准“一新一强”的总目标,即建成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体系,即改造提升以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传统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提升合肥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即工业强基突破、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智能制造推进、品牌质量提升、绿色制造推广、产业国际化加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高地提升,提升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制造业创新升级发展。

路线已定,脚步紧跟。

汽车产业先动。年6月29日上午,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开工。作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0万辆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对于引领合肥开放合作、产业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联宝电子再攀高峰。去年底,在扎根合肥的第六个年头,联宝电子主营业务领域营收突破亿元,成为合肥首家年营业收入超亿企业。18条主板生产线、26条精益组装线、套自动化设备,联宝电子以世界级的先进生产线引领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平板显示产业持续加码。年12月20日合肥京东方全球首条10.5代线产品下线,率先在全球新型显示产业版图中点亮“合肥颜色”。这不仅奠定了京东方在全球领跑者的地位,更让合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征程中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对于拉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合肥紧抓“中国制造”试点示范城市契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转型升级之变。

涌动科技创新热潮

科大讯飞工作人员正在向外宾介绍阿尔法小蛋智能语音机器人

每一次产业的腾飞,无不是源于科技创新的突破。

年9月29日,15时29分。一个量子加密视频电话拨通了,电话的两端分别是北京、合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电话那一端,而省长李国英则在电话这一头。两人的远程高清量子保密视频通话只有短短的两三分钟,但这却代表着合肥正式向世界发出“量子声音”。

时间再往前推半小时,9月29日15时,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与嘉宾一起按下启动球,宣布“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京沪干线的建成和开通将吸引和培育一批量子保密通信领域的上下游企业,使量子保密通信产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量子通信领域的科技创新只是一个缩影。可以说,刚刚过去的年,合肥在科技创新领域屡屡有大动作。

“离子医学中心研发的国产超导质子医疗系统获得重要突破,其成像质量与定位精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精准定位肿瘤,降低放疗时对肿瘤周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质子治疗对绝大多数的实体肿瘤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如脑瘤、鼻咽癌、软骨肿瘤、肺癌等,尤其是对于生长在复杂位置的肿瘤病灶具有精准治疗的优势。

在前沿科技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发出响亮的“合肥声音”;而在最前沿产业领域,合肥的创新成果也是备受瞩目。

年7月15日,全球最小充电锂电池在合肥锂能科技有限公司投产。

7月19日,彩虹CH01线池炉经过两年的冷修期后再次成功点火,标志着这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代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掀起了新一轮技术革新。

11月中旬,本土家电巨头美菱在海南三亚发布搭载水分子激活保鲜技术的M鲜生系列冰箱正式推出。该技术已经通过国家级技术认定,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正在推动合肥产业不断迈向中高端。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在这39家技术中心隶属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有33家,占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的84.6%;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有17家,占43.6%。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合肥实现了产业的腾飞,更收获了鼓励与肯定。

去年底,省年“三重一创”建设专项引导资金下达我市,资金总额超5亿元。这笔资金中的20万元将投向合肥6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合肥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较快,全市6个省级战新基地自获批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年度全省24个战新基地考核评估中,我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创意文化等基地分别位列全省排名第1、第3、第6(创意文化在第二批基地排名第1位)。年以来,6个省级战新基地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累计完成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26.1%,税收88.3亿元、同比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35.0%。

与此同时,全市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建设加快。全市先后获批精准医疗等2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量子通信等9个省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各工程、专项研发、建设进展顺利,目前累计投入资金超15亿元。其中,临床精准用药技术已开展应用推广;超导质子高端医疗装备项目申报专利31项;科大国盾量子公司全系列产品达24项,年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智能汽车研发及产业化快速推进,关联产品累计新增产值7.85亿元,实现税收1.34亿元等。结合我市重大工程、专项建设、研发进展,省“三重一创”资金给予我市工程、专项研发设备、试制投入补助达.14万元。

创新,支撑企业做大做强,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合肥,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征途中,不断释放创新潜力,发出创新强音。

(来自:合肥日报)

欢迎转发分享,请注明出处“合肥经信委”

如何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就够了
白癜风专家团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td/13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