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世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政策规划处处长来源|《智能网联汽车》杂志11月刊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与年12月3日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新版《规划》有哪些变化和重点?本文拟围绕《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整体框架进行系统解读。
编制背景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是年发布的,对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是在政策扶持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能源汽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更好的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明确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路径,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制定新版《规划》。从行业发展趋势来讲,有三个方面的判断:一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阶段,二是我们面临新的发展态势,三是产业发展具备新的发展特征。从大的形势来看,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动能,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相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潮流和趋势。汽车产业的发展生态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从商业模式上来讲,包括出行服务方面,也发生重要的变革。世界各国也在加强谋划,包括强化政策支持。世界著名汽车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完善产业布局,例如大众、日产、通用、宝马、奔驰等都做了部署,这是整体的态势。正是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推动产业链发生了重要的变革,使得产业链平衡发生变化。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提供智能网联部件和系统的ICT产业成为汽车产业主要供应商,汽车产业已不仅是传统车企竞技的舞台。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总体概括为“一个引领,三个突破”。“一个引领”指的是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个突破”指的是销量连续五年居世界首位、三电技术实现重要突破、产品续航里程突破公里。但产业的发展还面临技术和行业的障碍,比如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不够强,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显滞后,产业生态还不健全。正是由于汽车产业的生态发生重构,融合开放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新特征,从零部件供应商、汽车制造商到分销商,再到用户,这种链式的关系逐渐转变成以出行服务商为中心、多边合作的网状生态,包括智能交通、综合能源服务商、整车制造等,需要全行业相互赋能、协同发展。从编制的背景来看,经国务院批准,工信部会同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12个部门组成了编写组,同时设立咨询委员会。由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牵头,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学会、中汽中心、百人会等机构共同承担了研究起草工作,共设六个方面的课题,涉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传统车与新能源车协同发展研究、国际化研究、商业模式的产业生态,以及产业政策体系的研究。整个编制过程历时一年多的时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整体框架整体框架
基本原则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更多是提供规划引导作用。二是创新驱动完善产业创新环境,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和形成创新生态。三是协调推进,要完善协调机制,促进各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包括发挥市场规模优势。四是开放发展,扩大整体产业开放水平,加强国际技术产业合作,鼓励企业更多融入全球的产业价值链体系。按照新型规划的要求,贯彻新理念,明确新发展目标,实施新机制,打造新生态要点,同步推进规划编写工作。整体框架可以概括为1+3个“五”整体框架,“1”是总体部署,3个“五”是五项重点任务、五项保障措施和五个方面专栏,围绕重点突破的关键障碍。主要内容是提出发展愿景,到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平均降耗的具体目标和年长期远景目标。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规模占到20%左右,纯电动车平均电耗降到12度/百公里,根据市场调研、车企以及专家的反馈,经过五年的发展,整个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从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来看,高度自动驾驶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的商业化应用,包括封闭道路实现商业化应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充放电的便利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年的整体远景目标是,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高度自动驾驶实现规模化应用,公共领域乘用车实现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充换电网络便捷高效,包括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五项重点任务是指:第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三横三纵调整方案,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提升整体的行业服务能力。到年,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包括跟智能网联关系密切的环境感知系统技术、通信与信息交互平台技术等。第二,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未来企业的竞争会演变为企业所处产业生态共生协同的竞争,不是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支持生态主导型企业发展,鼓励新能源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企业跨界协同,打造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关键系统创新应用,包括车载系统的开发,动力电池全价值链的发展,以及产业基础技术的提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汽车产业不仅是在产品层面,其生产方式也在进行大的变革,包括推动智能化技术关键环节的应用,加快核心软件的开发,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应用示范,加快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的系统推进等。强化质量安全保障,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第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通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其中,能源层面主要是V2G技术,新能源汽车与电网互动发展,包括更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交通领域是在出行层面,跟人关系密切的推动智慧出行,跟物关系密切的推动绿色物流。与通信的协同,包括发展人车路云的高效协同,实现推进信息安全。共享是建立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实现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包括从多角度推进充换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供给,包括充换电的网络体系,智能路网的设施建设和氢能技术的设施建设。第五,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出行的经贸规则对接,对新能源汽车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包括特斯拉在内,国际新能源汽车企业更多的是在中国市场发展。二是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包括引导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推动产业合作,由过去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