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编译全球贸易放缓及其对新兴亚洲市

来源:中国外汇网作者:傅蕾孟颖王卉茹国家外汇管理局镇江市中心支局

年11月18日,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太平洋区研究中心主办的“CPBS太平洋区研讨会”,美联储理事JromH.Powll发表演讲,现对演讲内容进行编译和整理,与读者共享。

一、全球贸易放缓

(一)全球贸易增速自年开始大幅放缓。根据实际通胀调整后,全球进口自年以来年均增速率低于3.5%,这个数据大约-年的一半。贸易增速已经不再超过GDP的增速。自年以来,全球实际进口总额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额略低于30%,而在这之前的年到年,该份额是60%。这种相对于GDP持续放缓的实际贸易很不寻常:自年以来,除了战争时期和衰退时期,贸易增速通常快于生产力增速。

(二)贸易低迷几乎无处不在。除了贸易增速保持稳定的日本以外,每个G20国家在-年期间实际贸易增速均低于-年期间。在新兴亚洲地区,实际进口增速的下跌尤为明显,从第一个时间段的10%以上到第二个时间段的3%左右。然而,拉丁美洲和发达经济体的进口增速也在下跌。

(三)实际进口增速和实际GDP增速的差额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度。在新兴亚洲地区,这个差额从正值变成了相当大的负值,显示了实际进口增速放缓至低于实际GDP增速。在发达外国经济体,该差额在最近一段时间约为零,显示了实际进口增速几乎与GDP增速保持同步。然而,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相对于GDP,贸易则保持较好增速态势。

二、全球贸易放缓可能的起因

(一)疲软的全球经济。如最近实证研究所强调的一样,其中包括最新的IMF全球经济展望中关于这个主题的特别章节。全球GDP增速已经从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的年均3.5%下降为从危机结束以来的2.5%。然而,疲软的全球增速不能完全解释这几十年贸易增速从比GDP增速更快放缓到和GDP增速相同。

(二)贸易自由化政策步伐放缓。从19世纪90年代早期到20世纪中期,贸易壁垒迅速减少,包括年的《南美自由贸易协议》,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年限制纺织品进口到美国及欧盟的《多种纤维协定》失效。这些变化导致自年以来贸易与GDP比值的最快速的增速。由于近年来贸易自由化步伐放缓,也许反映了对贸易协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理所当然,贸易与GDP之比趋于平缓。

(三)全球价值链的成熟。跨国生产更加细化,意味着得到最终产品需经过更多交易,因此促进了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的总贸易流动的快速扩张。增长的跨境生产细化过程受到“收益递减”效应的影响,使得更广泛的生产细化趋势近年来已经放缓。

三、影响中国贸易的重要结构性变化

经过快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年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14%。但近年来,中国的进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虽然全球因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主要原因。

(一)廉价劳动力达到极限。中国过去15年的制造业基础——大量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可能达到了极限。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也逐渐消失。因此,我们预期中国制造业出口将会放缓。

(二)正在向成熟的生产模式转变,中国正在通过生产一些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来代替进口,表明中国近几年会比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出口更多高附加值产品。中国的零部件总进口份额从年的65%下降到年的50%,表明中国进口零部件的转变不仅仅由于发达经济体的需求疲软,也由于中国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力的成熟,这使中国转向更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三)正在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向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转变。近年来,支持高出口的投资比重持续下降,同时消费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此外,作为经济再平衡的一部分,中国的生产已经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受此影响,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在过去几年里,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但由于资源从贸易密集型制造业转移,这种转向内需的再平衡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抑制中国的贸易。原则上,这种抑制能够部分甚至完全被中国消费者更强劲的进口所抵消。但迄今为止,向进口消费品转变是有限的,进一步实质性的发展取决于中国政府消除当前抑制消费、提高储蓄的能力。

四、对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

亚洲的出口导向是通过利用低成本、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为国外市场生产低附加值的商品获得的。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加入了全球供应链,和中国一起成为大型亚洲装配线的终点。

(一)全球贸易放缓降低亚洲经济活力。鉴于全球贸易有利于亚洲经济的增长,所以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全球贸易放缓,都会很自然的导致该地区一定程度经济活力和增长的损耗。对中国而言,脱离贸易依赖部分反映了政策层面选择,再平衡被视为在面临出口/投资模式严重疲软情况下维持增速的一种方式。但是许多其他亚洲经济体的财富与中国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中国的发展将对这些经济体的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二)中国贸易放缓影响其他亚洲经济体。中国出口中国内含量的上升会如何影响那些严重依赖向中国供应零部件的国家经济。其他亚洲经济体对中国出口的零部件份额远远大于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份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份额从年的约70%下降到年的60%,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的零部件份额没有在增加。亚洲其他经济体正受到全球对中国出口的最终需求量减少以及中国定量出口最终产品所需的进口零部件量减少所产生不利影响。

(三)中国将成为亚洲新兴市场增长的驱动力。基于10年滚动回归的这项分析的结果,在21世纪中国对其他新兴亚洲经济体的影响主要反映了中国作为与发达经济体贸易“渠道”的作用。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看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系数下降了一些,而中国的增长系数上升到0.5。但发达经济国家增长的直接效应仍然大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这与中国经济重新平衡还处于初级阶段的观点相一致,中国会逐渐取代发达经济体作为亚洲新兴市场增长的驱动力。

五、对“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的再思考

(一)新兴亚洲经济体转向外部赤字是有利的。许多观察家提出了全球经济“新常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有节制的全球需求,低增长的生产力和放缓的贸易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使得发达经济体利率保持“长期低迷”。债券收益率最近回升,但与历史标准相比,它们仍然相当低。因此,亚洲经济体的外部融资成本已经下降,这将支持强劲的私人资本流入新兴市场。

(二)新兴亚洲经济体应致力于国内需求。相对于GDP,最近贸易的放缓可能会持续,可以想象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贸易增速可能与全球GDP增速一样快,但不会大大快于全球GDP增速。在这种情况下,新兴亚洲国家可能无法将其出口视为其经济活力的主要来源。与其试图通过增加外部顺差来恢复增长,不如在新形势下,新兴亚洲经济体致力于国内需求,将其作为增长的引擎,并减少其贸易和经常账户盈余。综合看亚洲新兴经济体,经常账户盈余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幅收窄,但在此后大幅回升。鼓励国内需求并允许新兴亚洲经济体对这些盈余进行下调,从而将更多的余额将变成赤字,将为全球经济提供其急需的需求注入,并通过提供另一个增长来源,减少外部需求的动力,从而支持该地区的经济增速。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UM-D
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ttosurfaces.com/xxcyfz/13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