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洽棠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在未来2~3年内建设一批“互联网+”和大数据相关的国家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并实现产业化,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动力支撑。
无独有偶,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中国制造》战略部署,“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相关受访专家表示,创新平台有集聚优势,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高于技术创新,新金融的有效配置是创新的加速器。创新平台有集聚优势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的建设重点,包括推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升大数据基础技术支撑能力、提高大数据应用技术水平等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表示,建立制造业创新平台、创新中心应该是制造业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此之前,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都有大量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孵化器,但是比较分散,而且凝聚力不是特别强。现在提出创新中心就是想进一步集中资源,建立更具有攻克高端制造业技术的创新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在集中优势,在已有的开发区和孵化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来开展制造业创新。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当前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创新载体从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也由单一的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而我国的创新载体,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上衔接不畅。苗圩称:“我们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就是要弥补创新链条的断裂环节,将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凝聚在一起,完成将珍珠串成项链的关键一步。”
中国投资协会投资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产融创新联盟主席祝慧烨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创新需要集约,要素要集约、组织要有序,要进行更大范围的循环,才能做得到。创新平台要有多层次,要有为企业搭建创新能力的子平台,而且要将服务对象合适的项目成果交叉组合,这样效果会更好。
制度创新更加重要
《意见》提出,优化制造业创新生态环境,形成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显著提升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原司长陈全生在近日举办的“新供给、新模式、新机会——中国创新型领军者论坛暨全国产业与金融创新百城大巡讲(走进亦庄)”上表示,中国创新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制度创新。
陈全生指出了3个要点,一是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二是创新需要一整套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三是创新需要有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制度创新在国外发达国家更加有借鉴性。据了解,早在年,美国颁布了拜杜法案,鼓励大学积极转让专利技术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把政府资助属于政府所有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对外开放。为了满足法案的要求,美国大学普遍设立技术授权管理办公室(OTL),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对外开放,与需求者谈判知识产权转让事宜,等等。发明人可以一心一意搞科研,根据斯坦福大学规定,专利许可收入的15%用于保障OTL机构长期运行,另外85%中1/3给发明人,1/3给所在学院。
陈全生表示,拜杜法案有不少值得借鉴的东西,比如说我国只允许小企业和非经营性组织取得政府资助所获得的发明专利,不卖给大企业和外国人,因为我国政府考虑的是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就业。而美国政府只保留很少的介入权,如果未能将这一项发明专利商业化,联邦政府将保留决定该项发明专利由谁继续商业化的权利,这是值得借鉴的。
祝慧烨指出创新驱动的五大要素,第一是要有良好的制度来驱动创新,第二是要解决创新的配套教育问题,第三是有让创新行为和创新结果持续挂钩的机制,第四是通过产融结合让创新变得更有力量,第五是创新需要团队打造、技术更新以及人才培养。
其中,金融有效配置是制度创新的加速器。祝慧烨表示,产业转型一方面需要新的金融供给,即全程的金融配套,另一方面也需要新金融的支持,而好的资本市场是对创新最好的激励。例如直接融资,从投资的角度看是股权投资,只要创新型企业拥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合适的团队以及不错的行业方向等因素,即便在目前亏损的情况下,企业也能很值钱。
祝慧烨指出,无论是全新的、有硬技术的,还是模式好的企业,都要更多运用资本运作方式。中国企业积累有限,不能只靠卖产品或卖服务获得经营收益,而是要从产业和金融相结合的角度,让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以空间换时间,让企业获得转型和价值链攀升的窗口,有更多的金融资源和发展空间。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