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既要破解“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瓶颈,也要破解“文化”瓶颈,既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维系成员的共同精神纽带的重构,发挥文化的引领、渗透、感召、辐射和凝聚作用;需要把强化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文化魅力贯穿于特色小镇建设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形象、文化品位;需要通过培育和发展创业创新文化,强化“镇民”创业创新动机、热情和意志,增强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的吸引力、向心力。本文是我刊本期专题研讨“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从浙江兴起、得到中央高度认可并进入国家层面推广新阶段的特色小镇建设,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选择。建设特色小镇,必须发挥文化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有机合”、形态上“小而美”、机制上“新而活”,既要破解“人才”、“技术”、“资本”、“环境”等瓶颈,也要破解“文化”瓶颈,既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特色小镇,既意味着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的实现,也意味着创业创新主体心理的满足、价值的实现、文化认同和文化凝聚力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的彰显,也意味着文化特色的强化;既意味着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加快推进,也意味着特色小镇“镇民”思想道德水平、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升,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强化。这就要求在加快推进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强文化自觉,挖掘传承历史文化内涵,面向未来,强化文化凝聚力,彰显文化特色,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撑。一、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凝聚力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即作为共同体生命得以延续发展精神基础的文化凝聚力,“共同体是由赞同建立的”[1]:一方面是共同体文化对个体的统摄、范导、吸引和关怀;另一方面是个体对共同体文化的自觉皈依、奉行和遵守。特色小镇这种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新型共同体,当然更需要建立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更需要重构和强化将“镇民”聚合、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凝聚力。正如豪格、阿布拉姆斯所说,“一个对群体行为有着可靠影响的因素是群体凝聚力(groupcohesiveness)。通常来说,群体凝聚力会提升群体生产力和群体的表现,促进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改善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满意度,促进群内沟通,降低群内敌意,并引导敌意指向外群,提升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2]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而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是一个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的“重新联合或聚合”的新聚落、“产城融合共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一种运营方式、建设方式、政府服务方式等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创业创新共同体。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尤其是新兴产业特色小镇往往文化积淀相对薄弱、文化基础不深。与具有共同历史、价值、习俗、方言的传统行政区域相比,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创新主体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形成了多样性文化背景,构成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新聚落。同时,“镇民”之间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往往存在较大差异,缺少凝聚的共同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体验、共同的家园感和归属感。与以血缘和地缘文化为联结和凝聚纽带的传统乡村共同体相比,特色小镇“镇民”之间更主要的是职业的联系。在这个新型创业创新共同体中,职业等次属关系代替了家庭等首属关系,传统社会链接纽带断裂,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弱化,“非个人化的、专门化的、没有感情牵连的”交往形式应运而生,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往往具有冷静、务实、理性的特征。显然,在特色小镇这一“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基础上“重新联合或聚合”的共同体内部,不同行动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愿望和利益诉求,如果相互之间缺乏凝聚、联结的共同精神纽带,就有可能呈现“原子化”团体的特征,人际关系疏离、冷漠、“没有感情牵连”,人们“只能像物理或化学复合物中的原子一样相互联系。”这样,就难以更好地吸引各种生产和消费因素、形成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强大合力,人们在精神上也可能会跌落至无所归依的“虚无”感之中。正如贝尔所说,“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这些意义规定了一套目的,它们或像神话和仪式那样,解释了共同经验的特点,或通过人的魔法和技术力量来改造自然。这些意义体现在宗教、文化和工作中。在这些领域里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种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去追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3]在人类历史上,组成共同体的观念要比逃离共同体的观念强大得多,也持久得多。“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是社会动物。”[4]因此,在特色小镇这个新聚落中更需要重视新文化凝聚力的培育,更需要重视维系成员的新的共同精神纽带的重构,更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渗透、感召、辐射和凝聚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与历史经典产业的新载体,特色小镇无论是建设理念、建设形态,还是建设路径、建设机制,都将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或小镇等有所不同。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既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好作用。相对于等级制、锥形式的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或小镇,特色小镇应该是一种多个、多层、多界行为主体联结而成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在结构上呈现出多层架构、网状联结、功能融合、优势互补的特征。这些新特征,意味着特色小镇必须形成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或小镇、乡村不同的精神联结纽带、不同的凝聚方式。特色小镇的文化凝聚力,是在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体制再创新过程中,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各个创业创新主体的特殊“广西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饮食医疗问题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