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本市将继续坚持调整淘汰与转型发展并举,锁定区块、锁定项目、锁定时间、锁定责任主体,综合运用法律、标准、市场及政策扶持等手段,分类推动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等50个重点区域结构调整,完善产业布局,打造产业调整发展示范园区。建成金山二工区等3个产业功能提升重点园区,普陀桃浦等3个城市功能提升重点园区,宝山南大等3个节能减排示范区,奉贤海湾等3个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到年,预计腾出土地6万亩,减少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7.5万吨。
“十三五”期间,上海将坚持“行业调整整体完成或总量减半”为总体导向,继续推进钢铁、石化、建材、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医药及四大工艺(铸造、锻造、热处理、电镀)等重点行业结构优化,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劳动密集型产品、低端仓储物流企业调整工作。到年,基本完成下述行业整体退出:有色金属冶炼、高能耗高污染再生铅再生铝生产、4英寸晶圆生产、液汞荧光灯、液汞血压计、含汞电池以及添汞产品装置、砖瓦、建筑陶瓷、岩棉、中大型石材生产加工、园区外化学原料药生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企业。实现下述行业较年总量减半:园区外四大工艺生产点、规模以下钢铁、分立元器件生产、有机溶剂型涂料的家具制造和有机溶剂型涂料的木制品加工企业、溶剂型涂料和油墨生产点。
进一步完善资金、基金等组合保障的措施。修订发布《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突出“新增”,保证“压减”的力度不变,重点淘汰“三高一低”企业,压减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型、低效用地型低端制造企业,为新型产业导入提供空间,为新增载体做好前期铺垫。落实本市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发展要求,强调五个协同(协同推进产业能级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中村”改造、污染源防治、人口规模控制)继续保持原《办法》中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合理有效的支持力度和方式,同时兼顾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办法》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并新增,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可操作性。
搭平台,建机制,盘活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要素。建立“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要素盘活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在线上发布、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闲置工业用地、闲置厂房建筑、闲置设备以及待迁移企业等要素资源信息;另一方面在线下引入市场化专业服务商,对要素资源进行采集更新、撮合交易。组建“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要素盘活推进联盟”。围绕机制的建立,调动行业协会、产业园区、投融资机构、产业地产企业、互联网企业等资源,建立贯穿调整项目从立项、推进、验收、到开发利用的跟踪推进制度。
发挥信用服务的支撑作用。研究出台产业结构调整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在信用信息采集和公开、信用评价和应用等方面确定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严重失信调整企业的信用约束力度。继续对列入本市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的重点企业信息纳入全市信用平台管理,未按照计划实施调整的企业列为失信企业,按照计划实施调整的企业列为守信企业;继续梳理筛选企业信用负面信息,对企业失信记录的程度进行判别,对存在违法、或安全、环保排放不达标等严重失信行为的企业,优先列入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名单。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从最初以被动调整高耗能项目促进节能减排,扩大到主动调整“三高一低”企业服务于经济转型发展,再逐步转向以战略性调整推进重点区域整体脱胎换骨、转型升级,有力支撑了城市安全、环境整治及土地减量化等重点工作。其中,共完成了浦东张江、嘉定南翔等12个重点区域专项,区域覆盖面积近50万亩,涉及企业约家,腾出土地近1万亩,引进了以中国商飞研发中心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重点区域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项,实现了焦炭(除宝钢自用外)、铁合金、平板玻璃、皮革鞣制全行业退出,铅蓄电池、砖瓦完成行业整合,外环线内传统纺织印染、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完成调整,钢铁行业完成行业整合(除宝钢外)。全市减少能源消费量超过万吨标煤,相当于上海居民9个月用电能耗;减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量相当于个世纪公园净化能力(1个世纪公园年减碳量8.3万吨);调整腾出的土地近12万亩;共减少危险化学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量近万吨。
转自:上海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