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增速较往年有所回落,发展模式逐步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展望年,全球新兴产业仍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受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影响,将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虽然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但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一、对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全球新兴产业有望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创新型中小企业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资本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对新兴产业的投资热度。资本市场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美国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金融危机后,美国之所以能够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都是通过资本市场发现和推动起来的。美国风险投资协会数据显示,截至年上半年,全美主要风险投资都投向了以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新兴产业,其中,近一半的风险投资额集中在软件领域,12.9%的风险投资额投向了生物技术,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为风险投资带来了高收益,美国风险投资指数1年期收益率高达30.51%。根据彭博公开数据统计,纳斯达克市场总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主要以新兴行业为主,互联网软件与服务行业的总市值在所有行业中排名第一,占比达12.76%,科技板块也成为纳斯达克市场年以来表现最好的板块,5月以来累计涨幅接近9%。综合分析当前国际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回报率的表现,以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资金的主要流向来看,新兴产业将会继续获得年国际资本的青睐,从而获得持续的资金投入,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创新型中小企业日益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在研发、商业模式、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对中小企业在创新领域的扶持政策,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德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创新计划、数字德国计划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年德国大约有3.4万家研究型企业和超过11万家创新型企业,到年研究型企业将增至4万家、创新型企业增至14万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德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美国也一直把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化支持不足等问题,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府公共财政专项资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A)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促进了美国在前沿学科和新兴产业的领先地位。欧盟在“战略”中提出建立“创新型联盟”,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各国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在未来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受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发布的双重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稳中提质的新阶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总体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提质增效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从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年增速,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年前三季度逆转年高速增长势头,一方面原因在于受国民经济整体下滑的影响。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年一至三季度GDP增长7.4%、三季度是7.3%,比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另一方面关键还在于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仍未形成可持续拉动新兴产业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政府不会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通过改革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这就决定了短期内不会有较大幅度的改变。因此,在可预见的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很难回到过去高速、甚至是超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而是进入相对平缓的增长区间。与此同时,年是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提质增效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新兴产业同样面临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的现实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方式发生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年,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在资本市场研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等,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强总体布局,在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政府在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面,也将会呈现出两个比较大的转变趋势:一是从供给端向需求侧转移,重视从市场拓展、需求培育的角度扶持新兴产业;二是从政府直接干预模式向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转变,注重在研发、应用、推广过程中提供服务支持。
(三)部分领域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在消费领域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国务院要求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排在前两位分别是信息消费和绿色消费。最新数据显示,在“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下,年前三季度,信息消费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18%,年信息消费有望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国家加快在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布局,通过专项规划、产业基金、兼并重组、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产业发展。近日,工信部宣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市场预计一期规模将超过亿元,按政策设计目标,国家及各省产业基金规模将达亿元,未来十年则将拉动5万亿资金投入,资本的密集进入必然会带来该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保持平稳发展,新能源产业复苏或迎来转机。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普遍存在投入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在年将继续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对新能源产业来说,在资金与政策的双驱动下,年或迎来复苏转机。国内A股上市公司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20家新能源概念公司实现净利润合计30.42亿元,较上年同期合计亏损3.43亿元大有改观,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板块的态度,经历了由冷转暖的迅速扭转。同时,随着推动环保和治理雾霾等政策陆续推出,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光伏发电、风电和核电等新能源将继续填补能源消费缺口。
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并有望实现技术和服务的整体输出。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中国北车和南车签订的涉外高铁、城轨等各类轨道交通项目总额接近亿元,包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轨道交通走向全球市场,表明“中国制造”开始从低端产品迈向高端技术装备。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预计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1.25万亿美元,中国将出资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可以预见,年轨道交通、信息通信等优势产业将迎来一波较大的国际化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