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新兴产业关键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融媒体记者杜壮

5月22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但“干货”满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年,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年,将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杂志为读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新兴产业的六大关键词。新动能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

“新动能”已经连续5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实际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年10月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从此,“新旧动能”正式进入人们视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此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新动能表现为以创新驱动、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为牵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以数字经济、智造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分享经济等为主要方向,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模式的新生产力。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智能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分析中称,智能经济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等为技术核心,已经在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展开应用。在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发展新动能至关重要。来看一个细节,在年,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中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现在,中国的科技企业阿里和腾讯已经跻身其中。在未来,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将会有更多优秀企业生长起来,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汇聚成新动能,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工业互联网

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这说明在制造业领域,由于技术革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取得了长足发展,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随之出现,相关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事实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关人员的增长是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缩影。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7个部门及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家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旨在形成多方合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传统制造业流程的单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战略和管理思想。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个中类和个小类的工业企业,而每类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业体系和行业知识。要想构建出一个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链接的新型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这考验的其实就是平台的跨行业跨领域的能力。以海尔E联网为例,把一个洗衣机变成网器,连接的用户也连接厂家,连接的面料厂家、洗涤剂厂家,为用户构建起了私服穿搭的生产场景,目前平台上已经吸收服装企业大约有多家,智慧门店有多家,生产资源有多家。实践证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新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的本质除了降本就是增效,数字化的手段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实现增效。此次疫情或将加速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工业互联网由此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数字经济

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数字经济助力小微企业创立与成长》报告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企业存活的可能性,而且促进企业成长。随着电子商务指数的提高,企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从5.29%上升到5.82%。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电商平台提供了更多地线上和线下创业机会。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这意味着我国互联网仍拥有广阔的空间。以在线教育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在线化势不可挡,相关机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教育学校App行业的日活量从平日的万上升至1.27亿,升幅达46%。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来,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实验,直接把在线教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抗疫中,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在保障人们生活学习、支撑复工复产、提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则增长13.2%。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释放消费潜力的新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

如今,全国各地“双创”热潮持续涌动,创业带动就业成果斐然,区域经济活力持续激发,创新发展生态不断优化。目前各地“双创”的发展都在注重“品牌”的力量。年浑南区(沈阳国家高新区),成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沈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书炜曾告诉本刊记者,如今的“双创”变得更加精细,也更接地气了。过去更注重做大增量,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的数目已经比较充足,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孵化产业,做优存量。

目前“双创”阵营不断扩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如何更有效地通过“双创”带动就业也成为大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zy/35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