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基重点突破
年,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将选择20项左右核心基础零部件、15项左右关键基础材料、10项左右先进基础工艺,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
《中国制造》把“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作为九大战略任务之一,提出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可以说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10年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夯实基础、缩小差距,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增强产品竞争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被称为工业“四基”,这正是工业强基工程的核心。
年,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工业强基工程重点支持了84个示范项目,确定了19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高端航空紧固件、高标准轴承钢等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解决。
展望年,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将选择20项左右核心基础零部件、15项左右关键基础材料、10项左右先进基础工艺,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推进“四基”军民融合发展,解决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
工程机械高压油泵、控制器、IGBT器件等重点产品,将开展“一条龙”应用计划,组织基础材料、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开展合作,以应用为导向,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推动基础领域发展与产业应用良性互动。
政策方面,符合市场规律和规则又能有效支持“四基”发展的财税政策有望出台,并加快构建投资基金、信贷保险、资本市场等多层级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同时,一批上下游合作紧密、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新型产业组织将加快建立,形成有效协调的“四基”产业链。并构建起“四基”领域高端领军人才、顶尖技能人才高效引进培育机制。
中国制造全面布局
年,《中国制造》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重点组织实施30项基础条件好、关联程度大、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1到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性项目。
《中国制造》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年,“1+X”规划体系编制完成,五大工程率先启动实施,“中国制造”国内外认知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展望年,《中国制造》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重点是细化落实“1+X”体系目标任务,重点组织实施30项基础条件好、关联程度大、长期制约产业发展、未来1到2年有望取得突破的重大标志性项目。
在五大工程方面,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将启动动力电池、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能力提升项目,再布局2到3家国家创新中心;工业强基工程将实施突破行动;绿色制造工程将支持百家绿色示范工厂、百家生态设计试点企业建设,培育一批绿色园区、绿色转型城市;智能制造工程将在流程制造、离散型制造等方面新遴选90个左右试点示范项目,制修订50个以上智能制造标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将启动实施大型邮轮、智能船舶创新专项,推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等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论证。
为了解决中国制造的部分短板问题,年,我国将推动实施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工程,围绕石墨烯、轻量材料、高温合金等重点方向,力争突破8种关键新材料。
年,工信部还将修订“中国制造”分省市指南,以引导地方差异化发展和重点领域生产力合理布局。深化城市(群)试点示范,推进20到3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带动强的城市先行先试。启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卓越提升计划,确定首批“中国制造”卓越提升试点示范基地,推动形成中央、省、试点城市、产业基地协同推进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
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到年相关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超过6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5%。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实现逆势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25.1%,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4.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83.7%。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到年相关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超过6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5%。中国工程院的相关报告预测,“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将达到20%左右,约3倍于同期GDP增长。
在当下迎接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的历史性选择关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水平还不高。其次,产业发展的制度和体制障碍需要进一步理顺。一些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展望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优化政府“放管服”改革、完善和改进财税金融支持政策,以及增强制度内生增长机制建设方面大力推进。推动实现新兴产业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优先配置,加强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融合,推进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围绕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核心关键问题,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市场。
创新发展引领产业升级
年,创新发展将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从“跟跑者”到“领跑者”,我们期待更多的产业领域取得更大的技术突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北斗导航、超级计算机、载人深潜、特高压输电、先进核电等工程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制造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比如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附加值较高领域缺乏竞争力。
展望年,创新发展仍然是动力之源,科技是重要支撑,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我们要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超前规划布局抢占先机。必须高度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从现实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同时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全国白癜风医院排名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