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驻马店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部署,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立足优势特色产业,扎实开展产业园创建工作。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6个,全国唯一以花生为主导的产业园——正阳花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认定,以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肉牛品种为主导的产业园——泌阳夏南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准创建,实现了产业园创建县区全覆盖,构建起以“国家级产业园为龙头、省级产业园为骨干、市县级产业园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谱写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乐章。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2亿元,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8个百分点。
一、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坚持规划先行,制定出台《驻马店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年)》《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编制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白芝麻、夏南牛、食用菌5大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方案五规划”指导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占耕地面积66%,有5个全国产粮大县、4个全国油料生产大县、9个全国畜牧大县、3个全国肉牛大县、4个河南省奶业发展重点县,发展优质小麦万亩、优质花生万亩、优质白芝麻80万亩、优质林果55万亩,建设省级以上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个,为产业园创建培育出集中连片的优质特色产业基地。全市规划产业园占地总面积万亩,主导产业总产值亿元,投入总资金.3亿元,其中社会资本亿元。产业园内引进龙头企业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0个,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个;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居全省第一位;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1个,居全省第二位,带动就业36.7万人。
二、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战略,加强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科技攻关,推进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引领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以“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的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将院士“才富”变成农业“财富”,建立院士工作站12家,引进院士13名、博士名、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名,培养天中科技创新人才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7个,建成河南省小麦抗性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夏南牛之父”祁兴磊带领团队历时21年,主持育成中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肉牛品种——夏南牛,填补了我国肉牛品种空白。花生院士张新友团队在正阳培育出了亩产达公斤的高油酸花生品种。香菇院士李玉在泌阳建立国内首家真菌研究院士工作站,攻克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筛选培育出39个品种。中山大学研究院落户平舆县,打造基础设施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园内共设立科研单位及高校合作平台87个,其中省级及以上科研平台56个,为产业园建设厚植科技优势、提供科技支撑。
三、三链同构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依托1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特别是农业农村部批复的首家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驻马店市承办的中国农产品加工投洽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由种粮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跨越。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年产值达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9家。今麦郎、君乐宝、五得利、克明面业、恒都肉牛、鲁花、伊利集团、一加一面粉等知名企业均位于产业园内,形成了超千亿级规模农加工产业链集群,实现了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积极拓展农业新功能,发展创意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项目,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服务”转变。提升价值链。坚持绿色兴农、科技兴农,产业园农作物耕种收机械达92%,高于全市6个百分点,其中小麦机收率达99.9%,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良种覆盖率99%。园内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农药利用率达到41%,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88%,秸秆利用率93%,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覆盖率达85%。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两品一标”农产品98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绿色食品92个,打造了十三香调味品、正阳花生、西平小麦、平舆白芝麻、泌阳花菇、确山黑猪、泌阳夏南牛、确山中药材等特色品牌。其中“正阳花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了花生产业产值、品牌价值“双百亿”目标,形成了“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的品牌效应。打造供应链。正阳县连续四年召开了中国·正阳“互联网+花生产业”高峰论坛暨河南省优质花生产销对接洽谈会,依托“全国花生价格信息网”“正阳渤海交易中心”、大北农集团“智农网”、“智农通”网站,组建正阳县花生产业信息发布和销售平台。平舆县连续五年举办白芝麻产业大会,向来自世界各地多名专家学者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建立“我爱芝麻网”,发展白芝麻网上交易和跨境电子商务。全市培育农村电商企业多家,建成益农信息社个,发展物流企业多家,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产品现代物流快配送体系完备,走出“生产+加工+商贸+科技”全产业链开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四、探索模式联农带农。企业带贫模式。市财政每年安排1万元奖补资金支持园内积极参与扶贫带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新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40%的农户实现增收。经营六统一模式。整合涉农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园区85%耕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园内经营主体与科研团队合作,推广种、管、收、储、加、销等“六统一”模式,推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提高种养效益,园内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以上。土地托管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开展土地托管,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全方位服务,实现农民增收节支,对园外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2.2万家,家庭农场家,托管土地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市。智慧农业模式。建设智慧农业、物联网等设施,利用大数据监测预警,强化生产管理体系,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和精准作业服务,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
五、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导推进。各县均成立了产业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创建指挥部,县长任“园长”,指定专人专职协调负责,为产业园建设提供高效、一流、优质服务。根据产业园发展阶段,推动管理服务模式由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向“指挥部+公司”转变,指挥部负责协调解决问题,做好产业园规划建设、资金投入、手续办理、要素保障、项目争取等服务工作。成立产业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充分授权、高度自主、封闭运行”原则,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限,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扁平化、高效化。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列入市县重点项目,对园内企业农产品加工用地、用电实行优惠政策,通过调整存量土地资源,对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建设用地保障。加快园内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施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做优产业发展环境。出台《关于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产业园投融资平衡方案》《财政封闭运行管理办法》,设立天中产业合作发展基金,采取“银行+信贷风险基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险+信贷风险基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营、多方投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格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