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桥临港综合区
规划总面积42km2的金桥临港综合区(下文简称“综合区”)四至范围东至东海、南邻临港主城区、北至大治河、西至两港大道,其实早在年便开始了产业布局,先行启动6.78km2“筑巢引凤”——“筑”一个个产业基地或主题园区,“引”进国家级战略项目,创出临港地区机器人与航天卫星产业链“首”“最”产品,奠定了综合区“高精尖”的产业导向与基础。
始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交通便利的产业园区”
“5分钟行车可达临港大道地铁站、10分钟可达滴水湖、15分钟可达浦东国际机场,交通便利且生态宜居。主要考虑到园区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环境也好,西邻鲜花港、背靠森林公园,较为符合我们研发类项目的工作需求,”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资产管理部基建办主任王彦博回想起当年选址最终拍板的理由。以科研环境的等级标准为“量尺”,微小卫星研制基地项目就是这样“相中”了综合区,于年入驻。如今,已投入使用的微小卫星基地一期项目主要承担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任务的组批生产制造,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二期项目“微小卫星模块化智能制造与应用创新平台”计划年底竣工投产,届时将建起一栋卫星创新工厂,涵盖卫星设计、研发、系统验证和总装试验的整条卫星研制生产线,支撑未来十年内余颗商业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和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提前布局、整建制入驻,就是为了把握住新片区发展的新机遇,”王彦博说。
“提前布局”的还有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新松机器人,自年成立入驻园区以来便研产出多个“首台”——国内首台七自由度柔性协作机器人、国内首台双臂协作机器人、国内首台智能柔性七轴复合机器人。由新松机器人运营的新松临港产业基地就位于这“6.78平方公里”——综合区先行启动区域的中心。“得益于这个新的产业园区的启用,新松在上海的业务也得到了高速增长。包括机器人的生产、智能制造项目的落地,都和临港的快速建设有至关重要的关系,”中科新松总裁杨跞说。
发于优惠的政策红利
“高精尖”产业有更多可能性
如果说“高精尖”产业项目纷纷选择落地综合区的理由始于“地利”,那么后来新片区的成立与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优惠政策就是辅攻项目蓬勃发展的“天时”与“人和”。“园区在产业布局上注重关键领域招商、全产业链招商,而且为落户企业实实在在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这也是新松机器人选择综合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去年11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多项机器人专利的新松机器人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这不仅是对新松科研创新能力的认可,也帮助企业享受到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杨跞自豪道。除此以外,新松机器人还先后获得多项临港产业扶持,如新松HCR20复合机器人于去年实现国内该设备供应零突破,就得益于“临港新片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中对重大技术装备或核心部件首台(套、批)突破的支持。“这些政策优惠以及产业扶持为新松更好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力奠定了基础。”
王彦博也点赞道,“新片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极大推动了我们临港卫星研制基地的建设进程,”一幅规划明晰可期的蓝图展开,“预计未来十年内,基地将在临港研制出数百颗卫星,产生数百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微小卫星创新研发平台,一个百亿规模的航天装备、空天信息产业集群。”
除了着重在航天装备、人工智能等有形的新型产业发展与布局,综合区对无形的数据产业发展和服务空间对外开拓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