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宕昌木耳乡产

“大家听懂了没有?”“懂了!”“产业带贫好不好?”“很好!”……。近日,在宕昌县木耳乡马莲村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木耳种植基地大棚里,县上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户现场互动,解凝释惑,让科技培训讲堂走到田间地头,发展多元化富民产业助农增收。

近年来,木耳乡以党建引领富民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为抓手,按照“建基地、树品牌、育龙头、占市场”的思路,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设施农业、草食畜、食用菌等特色高效产业,逐步构建起了以种养业为主导,就业扶贫、电子商务,劳务输转、资产收益为补充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药材飘香遍地“金”

初秋时节的木耳乡梁千亩黄芪种植基地,层层梯田,绿意盎然,药材成片。每天早晨到产业园查看黄芪长势,是木耳乡奤治村支部书记、村办合作社理事长李谢忠的日常“必修课”。站在药材地边的乡党委书记毛鲜花向记者介绍抓党建促产业发展情况:木耳乡木耳梁是宕昌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之一,集中连片种植当归、黄芪、党参共亩。

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上,我们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干部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上配合抓面积,县上适当拿补助的产业发展运作模式,同时制定了“木耳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党员干部网格化管理示意图”,实行挂图作战,明确了党支部、党员负责区域的土地流转亩数、中药材种植种类以及带动贫困户人数,实行网格化管理,管理人员的薪酬和绩效挂钩,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将党员身份“亮”在致富路上,“亮”在田间地头。

走进奤治村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药材飘香,几名工人正围坐在一起剪黄芪根须。

“年“合作社成立后,流转农民土地多亩,集中连片种植了黄芪、蚕豆,每年户均增收0元左右。现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多数是妇女、老人,出去打工体力跟不上,在家门口就业,家庭照顾上了,工资拿上了。

目前,扶贫车间主要产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四件套包装,百花土蜂蜜。今年受疫情影响,经过第一书记兼队长王广平的牵线搭桥,消费扶贫,产品销往金昌、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余万元。奤治村支部书记、村办合作社理事长李谢忠说。

木耳撑起致富伞

食用菌产业作为贫困山区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具有节约资源、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的特点。

今年以来,木耳乡把发展黑木耳种植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特色产业的又一举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支持“马莲村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建成大棚42座,占地面积53亩,吸纳贫困户27名就业,与羌源富民公司等签订了黑木耳种植生产购销合作协议,群众种植积极性很高,随着木耳乡从无到有食用菌特色产业的增大做强,填补了木耳乡里没木耳的历史空白。创出了高寒山区“产业多元化,扶贫产业化”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在木耳乡马莲村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木耳种植基地大棚里,记者看到村里的贫困户们眼疾手快正在菌棒上采摘第一茬黑木耳。

正在扶贫工车间加工晾晒黑木耳的马莲村贫困户代月梅,家中五口人,是马莲村富民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木耳种植基地加工扶贫车间的长期员工,之前在家种地带孩子,今年四月份到扶贫车间上班后每天都有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年底还有8%的分红,提高了其家庭收入,脱贫致富充满信心。

用心下活产业棋

今年,木耳乡联合社给88户名三类对象每人配备菌棒个,投放鸡苗10只,蜂母子箱,带动养殖,种植效益持续攀升,打出“强、帮、转、扶”组合拳,变“输血”为“造血”,激发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致富能力,让贫困群众靠产业、消费、科技、就业、电商扶贫稳定增加收入,确保全面脱贫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木耳乡政府乡长罗彦说。

宕昌县木耳乡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借助扶贫产业到户资金,采取“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电商”和订单帮扶等模式,让贫困户直接融入产业发展链条中,采取保低分红,股份返利,效益分成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不断柘展富民产业“十条路”增收行动,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草畜和“五小”产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贫困群众之间的利益联合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的目标,形成了以畜牲养殖为主导,以中药材、中蜂、食用菌、小杂粮、瓜菜等为特色,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劳务输出等为优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到目前,全乡已养殖牛头,羊2多只,土鸡只,土猪多头,中蜂箱,建成食用菌大棚42座,发展中药材1.1万亩,组建村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实现贫困户分红90余万元。

(刘国庆刘治学)

审核:刘治学 编辑:王晓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zx/362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