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完成时间
年05月26日
摘要
复盘08年金融危机,警惕COVID-19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区间为至年,商用车销量严重受累,欧洲、美洲销量大跌,亚洲等市场逆势增长;危机间接影响区间延伸至今,全球汽车市场格局改变,亚洲等新兴市场快速占据半壁江山,美洲销量年恢复至危机前水平,欧洲销量至今仍未恢复。
如今,乘用车需求不振、亚洲地区增长动力不足,但是考虑疫情下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且欧美地区受累严重,08年金融危机对当前全球汽车产销变化趋势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1)预计全球汽车行业年至年,乘用车受累大于商用车,且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汽车销量均将出现大幅下挫,下挫幅度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
2)长期来看,欧洲美洲地区汽车市场将长期呈下行趋势,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销量预计难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全球风险敞口83%,欧洲疫情危机加重,美洲亚洲风险集聚。截至4月26日,全球63个国家累计确诊病例以上,年销量合计占全球销量83%。其中,欧洲风险暴露度23%,多个主要销量国均爆发疫情危机,占其市场7成,疫情对年度销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3季度;美洲地区需求占比28%,销量占比最大的美国疫情持续蔓延,对年度销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3季度;亚洲等地区风险敞口48%,中国占比近6成,但疫情已得到控制,对汽车产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年1、2季度。
全年全球汽车销量预计下滑17.3%,Q2-Q4销量合计下滑15.3%。欧洲销量减少18.7%,美洲销量减少19.8%,亚洲销量下跌13.7%。其中,1Q20全球汽车下滑23.5%,欧洲受累严重,美洲各国销量小幅下降,疫情发展阶段落后于欧洲,中国汽车销量下跌超4成;2Q20全球汽车销量预计下滑45%,欧洲、美洲、亚洲跌幅分别为48%、58%、11%;2H20考虑全球疫情多趋稳,此阶段各国将落实政策以重振汽车市场,预计多国市场回暖,部分国家仍待提振。
汽车销量下滑对上游原材料需求产生较大冲击,仅考虑汽车销量下滑影响,预计年天然橡胶、铜、铝、板材等商品总需求下滑1%至6%。其中,汽车配套轮胎所需天然橡胶为万吨,此部分天然橡胶需求-复合增速-5.9%,考虑全球约70%的天然橡胶用于汽车轮胎,可得出汽车销量下滑将使得全球天然橡胶需求下滑4%;年新增汽车用铜量下滑18%,约为万吨,受此影响全球铜消耗量下滑1%;年新增汽车用铝量为万吨,同比-13%,受此影响全球铝总需求-3%;年汽车热卷用量为万吨,同比-19%,受此影响热卷总需求-6%。若剔除Q1数据,考虑全球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上调2PP(-17.3%上调至-15.3%),上述各类商品Q2-Q4全球消耗量增速预计上调0.2-0.5PP。
正文
01
复盘08年金融危机
警惕COVID-19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
影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为避免感染而暂缓外出消费,一类是经济萎缩从根本上影响消费能力和意愿。短期前者占主导,中长期后者将表现显著。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区间为至年。08年全球汽车销量暴跌,较07年同比下滑4.5%;09年金融危机阴霾仍笼罩着汽车行业,但汽车销量降幅收窄至4%。
1)商用车销量严重受累。08年、09年全球商用车销量同比下滑11.5%、13.2%,而乘用车销量同比降幅仅为-1.7%、-0.6%。
2)欧洲、美洲销量大跌,亚洲等市场逆势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欧洲和美洲地区,08年汽车销量同比下滑4.9%、11.5%,09年降幅扩大至14.8%、16.3%。而在亚洲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韩国等),汽车产业正处于景气上行周期,08年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汽车销量增速仅小幅下挫至2.8%,09年、10年汽车销量增速持续飙升至16.4%、24.5%。
产量方面,车企普遍持悲观态度,08年汽车产量同比下降3.7%;09年进一步下调预期,产量同比降幅扩大至12.4%,主要受商用车产量缩减影响。
金融危机间接影响区间延伸至今,全球汽车市场格局悄然改变。
1)亚洲等新兴市场快速占据半壁江山。年,受益于亚洲销量持续增长和北美销量快速恢复,全球汽车销量重回上升轨道,同比增长14.3%,较07年同比增长4.8%。然而,全球汽车市场格局正悄然改变,09年亚洲等新兴市场销量占比加速提升至43%,较上年+8PP(07年+1PP、08年+3PP)。年,亚洲、大洋洲及中东地区销量占比达到50%,首次超越欧美成为销量占比最大地区。
2)美洲销量年恢复至危机前水平,欧洲销量至今仍未恢复。政府纾困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美洲市场恢复较快,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推动作用明显:年整体销量恢复至万辆,较07年同比+0.3%;剔除新兴经济体销量,美洲市场也于年恢复至万辆,较07年同比+3.9%。欧洲市场则一蹶不振,主要受欧洲新兴经济体拖累:年欧洲整体市场销量为万辆,较07年同比-9.6%;剔除新兴经济体销量后,欧洲市场整体市场销量为2万辆,较07年同比-6.2%。
尽管年全球汽车行业已不同往日,但我们认为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汽车产销的影响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原因如下:
1)COVID-19疫情影响远超预期,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出现确诊病例,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股市熔断、油价暴跌、货币贬值、债台高筑等标志显示全球经济急转直下。
2)欧美地区受疫情影响大于亚洲等地区。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亚洲地区疫情控制得当,欧洲、美洲主要疫区已错过最佳防控期,仍不见拐点。
然而,需注意两者仍存在显著差异:
1)乘用车需求不振,商用车持续增长。年,全球乘用车销量继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8%),年下滑幅度扩大至6.3%;同期,得益于基建和物流需求活跃,全球商用车销量表现良好,18、19年销量增速分别为5.6%、2.2%,19年商用车销量占比也恢复至30%(06年水平)。
2)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高速增长期已去。亚洲等地区近三年汽车销量同比3.1%、-1.9%、-7.2%,首购需求空间萎缩,换购需求受经济景气下行钳制;剔除新兴经济体汽车销量,亚洲地区至年汽车销量同比1.1%、-1.4%、-2.3%,可见近2年中国、印度等国家新兴经济体不再是推动增长的强劲动力,而成为拖累。
3)全球汽车格局尚存变数。年,亚洲等地区汽车销量占比50%,首次超过欧洲和美洲地区(49%);然而,随着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愈发乏力,欧洲美洲地区销量占比于年回升至51%,反超亚洲/大洋洲/中东的48%。
因此,COVID-19影响下,预计全球汽车行业未来可能出现:
1)短期/直接影响:年至年,乘用车受累大于商用车;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汽车销量均将出现大幅下挫,下挫幅度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
2)长期/间接影响:欧洲美洲地区汽车市场将长期呈下行趋势,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销量预计难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02
全球风险敞口83%,欧洲疫情危机加重,美洲亚洲风险集聚
以截至4月26日累计确诊病例例作为分界线,对全球个重点国家进行划分,例以上作为重点疫区,共计63个国家,以欧洲、美洲、亚洲国家为主,年销量合计万辆,占全球销量83%。
欧洲风险暴露度23%,多个主要销量国均爆发疫情危机,占其市场7成。受全球疫情较为严重,欧洲地区年汽车销量万辆,占比23%。其中,西班牙疫情尤为严重,确诊人数占比[1]和疫情渗透率[2]均最高,分别为16.8%、0.4%,但其汽车销量占比仅为7.2%,欧洲地区排名第六;意大利和英国疫情严重程度紧随其后,其销量占比分别为10.2%、12.9%;德国(仅乘用车)和法国销量占比位列前二,其疫情严重程度与英国不相上下;相较之下,俄罗斯目前疫情尚未大规模爆发。上述国家19年销量占欧洲地区比例合计为69.2%,考虑疫情爆发时间,欧洲地区疫情对年度销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3季度。
美洲地区需求占比28%,销量占比最大的美国疫情持续蔓延。美洲地区年销量万辆,占比28%,仅次于亚洲。美洲疫情严重度与欧洲相当,其中北美地区受灾尤为严重:美国疫情危机最为突出,确诊人数占比近80%,疫情渗透率0.3%,均位列美洲地区第一;销量占比第二、三位的巴西和加拿大疫情也不轻,墨西哥疫情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上述国家19年销量占美洲地区比例为42.8%,美洲地区疫情对年度销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3季度。
亚洲等地区风险敞口48%,中国占比近6成,但疫情已得到控制。亚洲/大洋洲/中东地区年汽车销量为万辆,占比48%,是全球销量最大地区。其中,最大销量来源国中国的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中国国内复工复产顺利,经济逐步进入正轨;韩国、日本的疫情渗透率均高于中国,预计其疫情对汽车产业影响大于中国,印度疫情相对较轻。上述国家19年销量占美洲地区比例为83.1%,亚洲等地区对汽车产业的主要影响体现在年1、2季度。
[1]即确诊人数与地区确诊人数比值
[2]即确诊人数与本国总人口比值,总人口数值为世界银行年数据
03
年全球汽车销量预计下滑17%,其中Q2-Q4合计销量预计下滑15%
1Q20全球汽车下滑23.5%,中国汽车销量下跌超4成,美洲地区销量受累较少。今年1季度,全球主要国家季度销量均呈现不同程度下滑。
1)欧洲受累严重,各国跌幅与疫情严重程度较为一致。3月初,欧洲多国疫情开始抬头,受此影响,1季度销量同比下滑,法国(-36%)意大利(-35%)英国(-31%)西班牙(-31%)德国(-20%)俄罗斯(-2%)。对比各国3月累计确诊人数规模及增速,各国下跌幅度与疫情严重程度较为一致;法国和英国汽车需求受累略严重;由于并未彻底施行禁足令,德国跌幅相对较小。
2)美洲各国销量小幅下降,疫情发展阶段落后于欧洲。除美国外,美洲疫情发展滞后于欧洲疫情。3月疫情较轻,因此美洲各国1季度销量下滑幅度较小,加拿大(-20%)美国(-13%)墨西哥(-11%)巴西(-8%)。对比4国3月累计确诊人数规模及增速,加拿大和巴西受累略严重。
3)中国汽车销量下跌超4成,印度汽车市场应激反应强烈。亚洲各国累计确诊人数均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各国疫情发展阶段差异性较大,1季度中国、韩国处于疫情爆发阶段,而日本和印度疫情后续才相继爆发。受上述影响,1季度汽车销量同比,中国(-42%)印度(-30%)日本(-10%)韩国(-8%)。对比各国3月末累计确诊人数规模及增速,印度汽车市场对疫情的反应过激。
预计2Q20全球汽车销量下滑45%,欧洲、美洲、亚洲跌幅分别为48%、58%、11%。
1)预计Q2德国销量恢复8成,其他主销量国恢复5-6成。4月及5月初,俄罗斯累计确诊病例趋势线较为陡峭,西班牙和英国趋势线坡度放缓,其他国家逐渐趋于平稳;据各国汽车协会披露数据,英国、意大利、法国以及西班牙4月销量均锐减90%左右,德国下滑61%,俄罗斯暂未披露4月销量,但受卢比急剧下跌影响,俄罗斯购车需求3月提前释放,加之疫情持续蔓延,预计4月销量同比-55%。预计5月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下滑幅度较上月收窄,6月积压需求释放有望冲高销量:德国5、6月销量跌幅较上月下调45PP、25PP,意大利下调65PP、35PP,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恢复较慢,5、6月跌幅较上月下调40PP、20PP;预计俄罗斯5、6月跌幅较上月扩大,俄罗斯跌幅5、6月分别上调15PP、10PP。综合上述分析,欧洲Q2销量预计下滑47.6%。
2)北美国家Q2销量跌幅在3-6成,巴西预计下跌86%。美国4月病毒肆虐,逐步发展为全球累计确诊人数最高国家,而5月初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地区疫情逐步稳定时,拉美地区疫情却逐步抬头;据各国汽车协会披露数据,美国4月销量下挫46.6%,巴西、加拿大下挫幅度超7成,墨西哥暂未披露,考虑其疫情发展类似加拿大,但受累较轻,预计4月下跌50%。预计5、6月加拿大和墨西哥地区跌幅较上月收窄15PP、20PP;考虑过快重启经济给国民造成的恐慌,预计美国5、6月跌幅较上月扩大8PP、10PP;预计巴西5、6月跌幅扩大8PP、12PP。综合上述分析,美洲Q2销量预计下滑58.2%。
3)预计中国+2%、韩国恢复9成,日本预计下滑11%,印度销量惨淡。随着限购放开、电动车补贴延迟、二手车降税等刺激政策轮番上阵,国内疫情期间积累的需求已基本得到释放,4月汽车销量同比+4.4%,后续消费动力预计减弱;日本4月确诊人数超过韩国,汽车销量下滑28.6%;韩国4月销量暂未披露,考虑其疫情好转,预计同比+2%;印度4月疫情迅速抬头,销量为0,5月逼近中国累计确诊人数。预计中国和韩国,5月份增速下调5PP,6月增速较5月上调3PP;日本5、6月降幅较上月收窄20PP、10PP;印度情况不容乐观,预计仍保持销量下跌95%以上。综合上述分析,亚洲Q2销量预计下滑10.9%。
预计2H20多国市场回暖,部分国家仍待提振。考虑3、4季度全球疫情多趋稳,预期此阶段各国将落实政策以重振汽车市场,假设受累严重国家3、4季度恢复相对缓慢:
1)欧洲多国疫情发展同步,但法国和英国市场受累略严重,预计俄罗斯2季度末疫情缓和,下半年欧洲地区国家销量将逐步恢复,恢复速度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英国俄罗斯;
2)美洲整体疫情发展阶段滞后于欧洲,加拿大和巴西受累略严重,预计巴西3季度初疫情缓和,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销量逐步恢复,恢复速度墨西哥加拿大美国巴西,且慢于欧洲国家;
3)亚洲地区,印度市场惨淡、不确定性较大,预计跌幅略微收窄,中国、日本、韩国市场逐步回暖。
综上所述,年全球汽车销量预计下滑17.3%,至万辆;剔除Q1数据,Q2-Q4预计销量下滑15.3%。其中,欧洲销量减少18.7%,美洲销量减少19.8%,亚洲销量下跌13.7%。
04
汽车销量下滑对上游原材料需求产生较大冲击,负面影响在1%至6%
4.1.年汽车配套轮胎所需天然橡胶约为万吨,复合增速-5.9%
年全球半/全钢胎销量为18亿条。根据米其林公司公布数据,年,全球半钢胎和全钢胎累计销量为18.05亿条,年至年复合增速为2.3%,较上一个五年复合增速下滑3.9PP。年,半钢胎销量为15.80亿条,其中配套端销量4.47亿条,替换端销量11.33亿条;全钢胎销量2.25亿条,其中配套端销量0.48亿条,替换端销量1.77亿条。
E半/全钢胎配套销量为3.8亿条,至年复合增速-12.2%,主要受汽车销量下滑影响。本文将轮胎市场划分为半钢胎和全钢胎市场,仅考虑配套需求,斜交胎占比微小且逐步面临淘汰,因此本文中不纳入考虑。此外,本文将终端需求视为车厂对轮胎厂的需求。全钢胎主要用于商用车,根据米其林数据和国际汽车协会商用车数据,反推出单位商用车配套轮胎数为1.8条(由于销量与产量存在差异,因此此数与理论差异较大),则年全钢胎配套需求为0.43亿条;半钢胎主要用于乘用车,根据米其林数据和国际汽车协会乘用车数据,反推出单位乘用车配套轮胎数为6.5条,则年半钢胎配套需求3.4亿条;中观假设下,年半/全钢胎配套销量为3.8亿条,至年复合增速-12.2%。
E汽车配套轮胎天然橡胶消耗量约为万吨,-年复合增速-5.9%,全球天然橡胶总需求下滑4%。随着SUV、越野车的逐步兴起,乘用车轮胎大尺寸趋势明显,根据长城证券测算,假设原料用量占比不变,19英寸的轮胎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的用量将变为15英寸轮胎的1.82倍,可算得每英寸增长带来16.1%材料用量的增长。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年国内全钢胎1.21亿条,消耗天然橡胶万吨,半钢胎4.35亿条,消耗天然橡胶87万吨,可以算出单位全钢胎天然橡胶含量23.7kg、单位半钢胎天然橡胶含量2.0kg。假设:
1)至年相同尺寸轮胎原料配比不变;2)半钢胎平均尺寸每两年增长1英寸,则较年带来用量增幅16.1%,全钢胎尺寸不变。
在1)2)假设下,年全球半钢胎和全钢胎所需天然橡胶为.8万吨,-年复合增速-5.94%;若不考虑尺寸变大的趋势,年全球半钢胎和全钢胎所需天然橡胶为.9万吨,-年复合增速-8.85%。据统计,全球约70%的天然橡胶用于汽车轮胎,可得出汽车销量下滑将使得全球天然橡胶需求下滑4%。
4.2.年汽车用铜量约为万吨,同比下滑18%,铜总消耗量下滑1%
在汽车行业,散热器、制动系统管理、液压装置、齿轮、轴承、刹车摩擦片、配电和电力系统、垫圈以及各种接头、配件和饰件等零部件是铜和铜合金的主要应用领域。
E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万辆,同比-3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万辆,渗透率为2.4%,我们认为疫情下新能源汽车需求受到挤压,中观假设下年渗透率下滑至1.9%(悲观、乐观分别为1.8%、2.2%),结合前文年汽车销量预测(万辆),预计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为万辆,同比-34%。
E新增汽车用铜量下滑18%,约为万吨,全球铜消耗量下滑1%。据安泰科估计,平均一台混动汽车耗铜40KG,一台纯电动汽车耗铜90KG,相较于传统汽车耗铜20KG有两倍甚至四倍的增长。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混动车占比26%,纯电车占比74%,考虑纯电车为电动车发展趋势,假设其年占比或小幅提升至75%。据统计,全球汽车用铜仅占铜消耗量的6%,可见汽车销量下挫对铜需求影响仅为-1.1%。
4.3.年汽车用铝量为万吨,同比-13%,铝总需求-3%
汽车轻量化趋势成为铝合金需求增长的助推剂。铝合金材料可分为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其中,变形铝合金可用于车身系统部件、热交换器系统部件、厢式货车等方面;铸造铝合金可用于发动机系统、传动系统、离合器踏板、方向盘等方面。研究表明,汽车每应用1kg铝材,可获得2kg的减重效果;汽车每减重10%,油耗可降低6%-8%,尾气排放量可减少4%。铝合金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和良好的加工成形性,热处理后强度可与钢的媲美,因此可作为理想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铝合金材料是汽车轻量化的主要选择替代材料。
年新增汽车用铝量为万吨,同比-13%,铝总需求-3%。镁途数据显示,年全球单车用铝量为kg,我国单车用铝量为kg。根据Duckerfrontier数据,年欧洲乘用车单车用铝量.2kg,欧盟地区乘用车总用铝量将接近万吨;据日本铝协披露,年日本乘用车单车用铝量kg;国际铝业协会则表示,年中国燃油车单车用铝量.7kg,新能源车单车用铝量kg,其中纯电车kg,混动车kg。综合上述信息,我们假设:1)年全球单位燃油车用铝量kg,单位混动车用铝量kg,单位纯电车用铝量kg;2)年燃油车、混动车及纯电车单车用铝量较年分别+5%、+8%、10%。经测算,得出年汽车销售对应的铝需求为万吨,同比-17.4%。资料显示,全球汽车用铝占铝消耗量的26%,由此得出汽车销量下挫将导致铝需求减少3.4%。
4.4.年汽车热卷用量为万吨,同比-19%,热卷总需求-6%
在汽车用钢中,热轧卷板广泛地用于货车和客车,主要用于载重汽车车架纵梁、横梁、车厢横梁、车轮等,高强度的热轧板应用越来越广泛。据卓创披露数据,年国内热轧板卷板用量在万吨,结合年国内汽车销量万辆,可得出单位汽车平均热卷用量0.98吨。考虑汽车轻量化趋势,预计单位汽车平均热卷用量将有所下滑,中观假设下年全球汽车平均热卷用量为0.96吨/辆,由此得出年汽车热卷用量为万吨,同比-19%。数据表明,汽车用钢约占热卷下游需求30%,因此汽车销量锐减给全球热卷需求带来的影响约为-5.7%。
综上所述,汽车销量下滑对上游原材料需求产生较大冲击,仅考虑汽车销量下滑影响,预计年天然橡胶、铜、铝、板材等商品需求下滑1%至6%。若剔除Q1数据,考虑全球汽车销量同比增速上调2PP(-17.3%上调至-15.3%),上述各类商品Q2-Q4全球消耗量增速预计上调0.2-0.5PP。
风险提示:
上述预测存在诸多假设条件,可能存在较大误差,结论仅供参考。
分析师:张维鑫
-87296
期货投资Z
感谢实习生唐惠珽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重要声明
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资料,中信建投期货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
全国统一客服--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