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村企双赢
——“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广东乡村振兴”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广东新兴
■记者余美君
核心提示干净平坦的乡村小路、错落有致的幢幢民居、山清水秀的居住环境……走进广东云浮新兴县,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些村庄发生改变的背后,既得益于当地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离不开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翔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当地龙头企业的支持。
近年来,新兴县以被列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市)为契机,强化组织推进、规划引领、政策保障、氛围营造,坚决打好“三清三拆三整治”攻坚战,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成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该县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点,把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探索出了“温氏+”“凌丰+”和“翔顺+”等模式,极大促进了当地农业、工业、旅游业发展。
日前,“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广东乡村振兴”大型调研采访活动走进新兴,解锁产业兴旺、村企双赢的乡村振兴密码。
采访团在温氏集团与云浮党政干部、农业企业代表进行座谈交流。
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村美民富创立于年的温氏集团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七户八股”的元资金,发展为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业、配套相关业务的跨地区现代农牧企业集团。
年总产值近8.5亿元的新农村良洞村,见证了温氏集团的发展历程。30年前,良洞村凋敝破败,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依靠种稻、砍柴。如今的良洞村建起了一排排整齐规范的现代化养殖棚,村民们靠着产业发展,收入不断增加。
转变发生在年。当年,村里把60亩水田租给温氏集团,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其合办了村里的第一家企业——良洞种鸡场,这也是温氏集团第一个种鸡场所在地,随后温氏集团的第一个种猪场也成功入驻良洞村。
从传统养殖模式到现代化的养殖基地,从单一产业到全产业链布局……该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乡村里走出来的温氏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不忘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通过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着温氏集团的产业发展,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年收入节节上涨,集体经济收入也大幅增长,从一年1万元逐年增至一年35万元,平均每个村民小组年收入由原来的元逐年增至5万元以上。全村多亩土地实现土地流转,年租金收入40万元左右。”良洞村党支部书记秦木养告诉记者,良洞村现拥有预混料厂、种鸡场、良洞塑料编织袋厂等5家温氏集团下属企业。
采访团在新兴象窝茶场采访茶工。
同样以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的还有广东翔顺集团,该集团旗下的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充分挖掘新兴茶叶文化,用“一片茶叶”铺出村民致富路。
新兴象窝茶场地处天露山脉北缘,海拔在米以上,属于高山地带,长年雾气萦绕,温湿度高,拥有种植高山茶的良好地理环境。年,广东翔顺集团开始整合茶场的资源,引进高新技术和设备,对茶叶的引种、培植、管理和生产工艺等进行革新,带领周边多个村庄村民,走上了种茶致富的道路。
随着象窝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象窝茶场周边几个自然村的资源变成了产业,贫困户变成了员工,带动周边4个自然村、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探索多种模式助力乡村振兴采访团参观温氏集团。
“从年开始养鸡至今,遇到过好几次市场低迷,风险太大了,还是跟温氏合作好。”家庭农场主梁小梅是最早与温氏集团合作养鸡的一批农户,“有温氏承担市场风险,我们这些农户轻松很多。”
在温氏集团的带动下,梁小梅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从年0只肉鸡到年2万只,再发展到了如今近7万只,梁小梅养鸡一年有约20万元的纯利润。
梁小梅是温氏集团“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的受益者之一。记者了解到,温氏通过30多年的不断实践与发展,创造出的紧密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将农民纳入到公司产业链条、共建共享体系之中,培育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该集团约5万户合作农户的合作效益达81.5亿元,户均效益15.5万元,同比增长11%。
“我们正不断探索丰富‘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合作模式。”温氏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公司采取企业垫资、政企合建、贫困户参股、雇佣劳动等多种模式,参与乡村振兴,带动当地村民发展畜牧养殖业,助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
“我们公司通过三种模式,将企业和农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广东翔顺象窝禅茶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农户能有土地租金、茶青回购以及务工收入;“产业园+旅游+农户”模式,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和发展禅茶旅游多元化,带动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和增收致富;“政府+企业+农户”模式,注重农民技能培养,为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新型农民支持,也让更多的农民共同参与到乡村产业升级中来,共享乡村产业发展成果。
象窝茶场基地一景。
“水浪村离茶场就2公里,全村大半人口都在这里做工,每天都能回家,很方便。”太平镇水浪村村民张光玉告诉记者,她在象窝茶场承包了6亩茶地,如果不做杂工,每年也有2万元至3万元的纯收入。“公司为农户进行统一的种植管理培训,吸引了附近许多村民前来承包或务工。”
下一步,翔顺象窝禅茶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整合土地和优势资源,计划投入总金额万元,开发亩的新茶园,建设现代化禅茶加工基地。通过打造特色现代化茶产业园,重点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时代新农民,共同发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图片|农民报协会
编辑|余韶钰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