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2015年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发布

由经济日报社中经趋势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共同编制的《中经产业景气指数年度报告》3月14日发布。年度报告分为工业、装备制造、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家电、服装、乳制品共十二个部分,以季度报告为基础,对上述行业和领域年的现状和年的趋势进行全景式分析与研判。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面临更大的挑战。年,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特征更为明显,工业行业的传统领域承受了更大压力。

传统工业景气指数呈下行趋势

年,中经工业景气指数虽然环比下降有所放缓,但总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石油、钢铁、水泥、煤炭行业景气指数下降最为显著,年第四季度分别较年第四季度下降4.0、3.2、1.45和1.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家电、服装、乳制品等行业景气指数除个别时段略有波动外,均延续了平稳下降走势。年一至四季度,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下降0.7,电力行业景气指数下降0.4,有色金属行业景气指数下降0.4,化工行业景气指数下降0.4,家电行业景气指数下降1.0,服装行业景气指数下降1.0,乳制品行业景气指数下降0.3。

“十二五”时期,中经工业预警指数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处于偏冷的“浅蓝灯区”,年中经工业预警指数继续下降,全面位于“浅蓝灯区”的下半区。煤炭和钢铁行业形势最为严峻,煤炭行业预警指数已经连续7个季度处于过冷的“蓝灯区”,年后两个季度钢铁行业也由“浅蓝灯区”转变为过冷的“蓝灯区”。装备制造、电力、有色金属、服装行业预警指数均延续年以来偏冷状态,石油、水泥、化工则从年中后期由正常的“绿灯区”转变为偏冷的“浅蓝灯区”,家电行业年第二季度也转变为偏冷的“浅蓝灯区”。相比之下,乳制品行业虽然年前三季度位于偏冷的“浅蓝灯区”,但第四季度又返回到正常的“绿灯区”。

工业经济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在新旧动力转换还未到位、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制造业成本优势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年,工业经济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市场需求不振、价格持续下降、成本居高不下、应收账款持续偏高等因素制约着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改善。

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走势仍不确定,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依旧延续,全球需求尚未彻底走出低迷,国际贸易增速已经连续三年低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率。截至年底,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收盘价格报34.73美元/桶,布伦特油价报36.88美元/桶,创下7年多来的新低。原油价格的持续大跌,导致下游石化行业市场心态低迷,等待效应初显,市场需求疲软,进而对价格形成打压。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挫,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进出口受到了较大冲击,年我国有色金属进口额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出口额为亿美元,同比下降42.2%。

国内工业品市场需求疲软。年最后一周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为元/吨,比年同期下降了元/吨,降幅达到29.1%;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年12月,螺纹钢价格已跌至年以前的水平;年12月全国市场水泥(P.O42.5散装)平均价格为元/吨,同比下跌65元/吨,跌幅达21.2%;PVC通用树脂市场年均价格跌幅逾12%;烧碱价格降幅6%;电石价格降幅12%;甲醇价格降幅更是达到20%;家用电冰箱产量同比下降1.9%,房间空气调节器产量与年基本持平,家用洗衣机产量仅同比增长0.7%。

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近年来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目前已降至70%左右,低于合理水平。据中国水泥协会初步统计,年全国熟料产能利用率仅为67%,水泥产能利用率也低于70%。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行业产能过剩具有较强的结构性,往往是中低端领域供大于求和高端领域供不应求并存。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长期以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同质化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高耗能冶炼环节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高端材料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资料显示,在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与动力电池密切相关的材料需求增加,年国内对碳酸锂的需求增加了30%,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去库存”压力依然较大。根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经过初步季节调整,除钢铁行业年产成品资金有所下降之外,装备制造、化工、煤炭、水泥、有色金属、家电等行业产成品资金均继续增长。装备制造业年四个季度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率均超过7%,其中三个季度的增长率更是在10%以上;有色金属行业四个季度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率也均高于6.5%;煤炭行业产成品资金增长率除第三季度之外,也均超过了7%。

企业经营面临挑战。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有所下降。其中,发电量为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7%;生铁产量万吨,同比下降7.1%;粗钢产量万吨,同比下降5.2%;钢材产量万吨,同比下降3.4%;水泥产量1.98亿吨,同比下降3.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万吨,同比下降4.6%;硫酸和烧碱产量分别为万吨和万吨,同比下降0.5%和4.2%。部分行业利润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根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经过初步季节调整,年,钢铁行业三四季度利润同比下降幅度均超过90%;有色金属行业虽然前半年利润同比仍有所增长,但三四季度利润同比降幅均超过20%,四个季度行业亏损面均超过20%;除一季度之外,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四个季度同比降幅均超过30%,四个季度行业亏损面均超过25%;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四个季度同比降幅均超过50%。

从业人数有所下降。根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经过初步季节调整,年,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呈逐季递增的趋势,但各季度同比均呈现负增长,并且降幅有所扩大。从业人数有所下降一方面受“机器替代人”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传统行业调整的结果。根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经过初步季节调整,截至年第四季度,钢铁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连续6个季度同比下降,而且降幅逐步扩大;年后三个季度,水泥行业从业人员出现了同比小幅下降;年第四季度,有色金属行业从业人员也呈现同比下降趋势。

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转型期,结构调整的“阵痛”还未结束,传统行业仍面临冲击。经模型测算,年一二季度的工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1.9和91.8,继续平稳下行。反映企业家对年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预测的预期指数为.9,比年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判断的即期指数低5.7点,比年三季度的预期指数低6.8点。

短期内,传统行业调整压力将继续存在。经模型测算,年一二季度钢铁行业、水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石油行业、化工行业、装备制造业工业景气指数仍维持在较低水平,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预警指数依然处于过冷的“蓝灯区”,而水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电力行业、石油行业、化工行业、装备制造业的预警指数依然在偏冷的“浅蓝灯区”。年乳制品行业景气指数或将呈现明显回升趋势,处于正常的“绿灯区”运行,且企业家对未来行业发展走势的判断较为乐观。

国内外市场形势依然严峻。国际经济环境不容乐观,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趋势并不明朗,世界经济秩序发生新变化,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压力,新一轮的产业变革逐渐深入,国际市场环境更加多变。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投资需求呈回落态势。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2.0%,增速较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6万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其中住宅投资仅增长0.4%;房屋施工面积73.6亿平方米,增长1.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1.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0.7%;房屋新开工面积15.4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其中住宅开工面积为10.7亿立方米,同比下降14.6%。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出版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对年我国GDP增长率预测为6.6%至6.8%,略低于年的水平;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深入,第二产业增速进一步下降,年增长率下降至5.6%。

“去产能”“补短板”“促升级”

目前,我国工业已出现明显结构升级态势。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6%,医药制造业增长9.9%。但传统行业依然是工业主体,在需求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传统行业的调整仍是工业升级的重点。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年的工作重点。

化解产能过剩是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和行业行为规范,强化环保、能耗、技术标准的约束作用,合理引导企业投资,坚决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认识“去产能”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发挥行业协会、大型企业的作用,加强资源型城市和区域的产业转换,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制定实施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利用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加大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合理安排转岗人员。

目前,我国传统行业的供需矛盾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不匹配,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错位,传统行业高端领域的供给严重不足。传统行业高端环节发展薄弱,一方面无法对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另一方面也制约了传统行业自身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一步加强创新投入,着重于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协力攻关,重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传统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积极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融合,消除产业发展技术和政策瓶颈,提高传统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重视传统行业自主品牌的塑造,切实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经趋势研究院

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经济日报(集团)新成员,年9月成立,是经济日报履行中央党报职责,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意见精神而组建的媒体智库。

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旨在积极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智力资源,加强经济理论基础研究和经济趋势应用研究,打造经济研究和传播“数字化”平台。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传播软实力服务。

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致力于对中国经济趋势的研究和经济预期的分析,融合传统数据直采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打造多元化指数产品。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日报媒体平台和渠道优势,整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专家学者的资源,为地方政府、行业组织、领军企业以及社会团体提供定制化信息产品和服务。

推荐阅读

?惊叹!七个数字告诉你“中国建造”有多牛!

?十年磨一剑,这部法律为什么如此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ttosurfaces.com/xxcyzn/11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