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婷
12月9日,凤凰青岛从青岛市科技局获悉,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发布《青岛专利创新能力50强评价报告()》,报告通过专利数量、质量、影响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度四个一级指标,以及发明专利公开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专利保有率等七个二级指标,综合评价青岛市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创新能力。
报告显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专利创新能力综合指数得分67.59,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列第四位,前三名分别是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位居青岛市家高校、科研院所第一,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中国海洋大学(57.77分)。青岛能源所发明专利授权量在青岛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20强中排名第四,前三名分别是:海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等龙头企业,在青岛市生物产业TOP10单位中位居第一。上述成绩表明青岛能源所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鼓励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各项举措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关链接★
年,为推进青岛能源所知识产权工作开展,将知识产权管理职能统合至技术转移部,设定专职管理岗位,建立了研究所,生物、能源、材料三个学科领域,科研团队三个梯级的知识产权专员队伍,指定48名知识产权专员,形成了“管理职能统一,专职兼职配合,全所团队联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了青岛能源所、青岛市和中科院三个层面的知识产权培训体系,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专员的管理和操作水平,对专利实现制度化、专业化运营,强化了对专利的审查、申请、授权和资产化管理,进一步提高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统筹策划能力。
年青岛能源所成为青岛市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全面参与青岛市专利运营示范工程建设和机制体制探索;年青岛市引入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开展专利运营试点项目工程,经过两年的试点合作,年青岛能源所与盛知华公司正式签署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由盛知华公司对研究所的专利实现专业化运营,包括前期专利筛选、商业价值评估、专利增值培育、专利申请及维护以及后期技术转移合作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了研究所的知识产权专业化运营水平,盘活所内专利存量,推进专利产业化进程。通过专业化运营能力建设,研究所专利创新能力和水平,专利申请、授权和转化数量逐年提升,年专利授权数量为54件,较年同比增长80%,专利转化数量入围中科院十强,技术交易额位居驻青科研机构前三。
青岛能源所充分发挥中科院育成中心平台作用,搭建了覆盖青岛“6区4市”的中科院青岛科技服务网络,围绕区域重点行业领域开展所地合作、成果推介等科技服务活动;协助青岛引进5个研究机构,加速形成了中科院驻青岛“2所8分所1中心”的发展布局;组织驻青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促成与青岛企业科技合作项目余项,技术交易额超过2亿元;推动驻青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二五”期间,驻青院所以独资、参股等方式注册成立36个产业化公司,注册资本超过2.5亿元。
青岛能源所与青岛三大投资集团中的华通集团、城投集团及其他10余家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产业化公司13家,总注册资本1.2亿元,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其中面向青岛生物燃气产业发展需求,与华通集团合作,共同打造北方最大的生物燃气产业化基地;面向青岛海洋健康产业发展需求,与青岛琅琊台集团合作,打造区域最大的海洋健康产业集群;面向青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需求,与青岛城投集团合作,打造新型科技生态社区;面向青岛平度石墨产业转型发展需求,与青岛华仁集团合作,打造石墨新材料产业园;面向青岛城镇污水深度处置需求,与青岛水务集团合作,推动《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
面向青岛储能产业发展急迫需求,牵头组建了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助推青岛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储能院建立了一支以院士、百人计划、泰山学者领衔的近人的研发队伍,面向轨道交通、深海探测、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储能重大需求,率先突破了石墨烯复合电极设计与批量制备、可控均匀预嵌锂等锂离子电容器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建成国内首套锂离子电容器产业化示范生产线,与中车集团建立全面合作,推广锂离子电容器在高铁、动车中的示范应用;突破了室温高离子电导率新电解质制备等固态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与中天集团合作进行产业化推广,已通过米和00米压力舱第三方测试。目前正在与深海所合作开发深海电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