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合肥高新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机遇,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全力以赴抓投资、领创新、稳生产、保增长、促发展,创新体系日益健全,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开启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一、取得成效年,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亿元,增速25.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3%;获批智能语音、集成电路两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实施的“激活科教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示范工程”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23个示范工程之一。在年科技部公布的家国家级高新区最新评价结果中,合肥高新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比去年提升4位,首次进入全国高新区前十强,尤其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方面进位明显,已列第5位。
二、主要做法(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对于企业销售收入过亿、承担国家部委项目、制定国际、国家标准等给予政策支持,已分六批培育了家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强化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成立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鼓励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现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74家,年知识产权申请件,授权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件,各项创新指标均居全省首位。
(二)围绕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作为合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的核心区,合肥高新区先后开展了“双创之星”和“双创活动周”等主题活动,打造区域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合创汇”,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生态系统。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众创空间1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各类科技孵化器18家(国家级孵化器8家),科技企业加速器5家,创新创业载体面积达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余家。
(三)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各类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建成面积34万平米,完成投资23亿元;中科大先研院孵化企业家,联合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单元50家,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31名;合工大智能院首批入驻6个研发中心和9个重点科研团队,育成企业12家;中科院合肥创新院孵化企业18家。
(四)完善新兴产业服务体系以建设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为契机,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打造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集聚区,大力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水平。目前,中心已集聚了中技所工作站、深交所路演中心、省股权交易所、省公共检测服务中心、微电子测试平台等30余家高端服务机构,全区已有余家科技服务机构。
(五)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园区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工作,全区共有16家上市公司,2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全年股权融资额达67亿元,惠及企业30余家;与银行合作推出“创新贷”、“助保贷”等金融产品,扶持企业超过家,贷款余额3.18亿元。“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支持项目个,投入资金近1亿元,实现了“3个80%”(首次贷款占比80%、纯信用贷款占比8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超80%)。设立10支参控股基金,累计出资5.4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32.19亿元,支持企业余家,其中天使基金新增投资企业10家,累计达25家,投资额1.18亿元。
(六)建立区域创新政策体系出台《鼓励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以产业政策和自主创新政策为主线,以人才政策和金融服务政策为重要支撑,“四位一体”全方位支持企业发展,累计已扶持企业2家次,扶持金额8.35亿元。
(七)强化人才保障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全球集聚高端人才,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集聚国家“千人计划”18人,省“百人计划”19人,市“百人计划”59人,获批战新产业领军人才99人,引进培育省“创新团队”、市“创新团队”95个,园区就业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余人。
“十三五”,合肥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大开放、大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主导地位,汇集国内外创新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争做全省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示范区,努力为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安徽省科技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精彩消息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比较好贵州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