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把《平凡之路》这电视剧集中看完了,除了让一个标准二代演底层草根带来的荒诞感,还有一点让我挺有感触。
在美国四处逛了几个月,接触的华人多了,对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有了清醒认识,有三类人千万别去美国找工作,医生、律师、会计师,因为在国内的学历、执业证都不认,要从头学起,国内求学的光阴也就成了浪费。
在美国认识一个从国内来的律师,来美国之前,就职北京一家小有名气的律所,如今开着网约车。我问他,国内律师收入不是挺高的,这几年肯定又不缺案子,何苦来美国当司机?
这哥们姓于,告诉我,律所这行他是干不下去了。
从前,律师不过是身上背点业务指标,但基本属于多劳多得,有两个企业法务顾问的活儿,再接点小单,也能过得不错。就算业务多了,招个助理也能解决。
大约四年多以前,他们律所因为效益问题,通过和另外一家律所合并,开始进行机构改革。
最初的改革就是所里的律师都背上了KPI,当然,这招来律师们的一致反对,一方面,接案子不但是技术活,还是运气活,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事不是没有,业务他们完全没法掌控,怎么和绩效挂钩?另一方面,一旦考核KPI,就意味着要考虑案子性价比优先,哪些能接哪些不能接,有违行业宗旨。
显然,律所早料到他们有抗性,进而提出了技贸分离的方案,就是由律所成立独立的运营部门,负责接单,之后派发给律师完成,收益双方分账。
这改革看上去实现了专业分工,提升了效率,但运行一段时间,于律师就发现了问题。
客户人员为了提成,那自然是满世界接单,接不到单,创造条件也要弄出单子,可问题是他们并不考虑律师的工作量和案子本身的特殊性,可如果律师跟进后,发现单子本身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进行,反而会与业务部门产生直接矛盾。
更让于律师无法接受的是,他觉得自己完全成了工具人,必须按照业务部门的要求来处理案子,自己不但没有接不接的权利,还必须在业务部门的工作进度要求下完成,也就不必说服务的质量,基本就是怎么简单怎么来。表面上是提高效率,实际上就是不负责任的敷衍。
于律师也曾考虑过跳到其他律师事务所,他担心不早点走,他原本积攒下的不多的客户资源也得让业务部门霍霍了。可他聊了两家律所后,失望地发现,很多律所都已经变成了经营主导型,管理掌控在经营团队手上,少数还由律师带业务的律所,也被那些经营主导型律所竞争得半死不活。
恰好于律师的儿子在美国读书,他索性辞了工作,开始了陪读生活。拿于律师的话说,《平凡之路》里的荣科律所如果真的存在,那两年前就应该倒闭了。
“只看重数量,不在意质量,再高端的服务业最终也走进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