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健康生态型的社会养老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建设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分为3个方面:第一,从生态哲学和老年生态需求的角度阐述了发展生态养老的必然性。从生态哲学维度研究养老主体和养老客体,把人看成自然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分析养老生态系统中人这个物种,从而揭示养老过程中养老主体与养老客体所存在的问题[1]。赵玔在生态需要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老年人在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两个方面的生态需求[2];第二,生态养老模式的开发和研究规划。王德文和赵迎旭在对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进行调查后提出,应根据老年人的切身需求规划和开发养老机构、养老社区,老年公寓等,避免非家庭养老机构因不符合老年人的要求标准而出现搁置的现象[3];王鹏飞和朱蓉蓉提出将农业生态旅游园作为养老基地,建造适合老年人的生态居住区[4]。杨健提出生态养老社区应是集政府、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起来的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养老社区[5];第三,人口老龄化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的研究。王刚提出养老产业并非新兴产业,而是一个把养老产品及服务经分化和重建后,重新组合的产业,产品和服务形式多样,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6]。陈卫民用实证分析得出,老年人需求的服务收入弹性较高,时间相对集中,其需求的产品具有无形性、多样性、不易储存等特性,而老年人拥有大量空暇时间和稳定的收入使服务消费不受时间和财力的约束,应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应对老龄化,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7]。相比传统的养老产业,生态养老产业是一种发挥资源环境的生态优势,从而满足老年人养老、休闲服务需求的新型产业,此类产业具有低碳环保特质(徐姗,)[8]。另有类似观点认为,生态养老产业是源于生态资本有效运营而得以发展起来的新业态。那么,生态养老产业发展应该遵循的模式,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与层面提出不同见解。张馨予()在构想的“近郊模式”中,主张将养老机构建在配备有足够养老设施并且能提供良好消费环境的近郊地带,以城区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且根据不同消费档次的老年人给以不同层次的服务[9]。卢布、黄赢()等学者提出“养老产业模式”,既倡导吸收国际经验、适合老年人康养,又倡导实现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在产业开发主体上注重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内容上注重利用发扬多类优秀文化功能促进养老养生及旅游产业发展,经营方式上注重复合养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包括“市场”及“公益”两种机制[10]。田新朝()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合作提出了“跨境养老服务”模式,并认为该模式对“港粤澳大湾区”进一步合作意义非凡,利于激发福利红利以及加快社会融合进程[11]。邓大松、李玉娇()认为“医养结合模式”是未来养老产业发展新趋势,同时也是变革传统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及方向[12]。齐琳()以对上海市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的调研结果为背景,认为在该模式基础上加入“智能+”元素更能满足未来广阔的养老服务需求[13]。相比以上学者关于生态养老产业模式的研究,如下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主题做了更深入的解读。马伊里()曾提出在上海市探索“全生态养老社区”模式,“全生态”是指集合多类相关老年服务为一体来为老年人提供贯穿余生的生活保障系统支撑,构建一个节能环保、绿色无污染、融入科技、多元共生的社会生态系统[14]。张欣宜()认为生态化养老模式应具备可持续性,它将人际关系友爱、人与自然和谐、资源利用效率高等因素考虑在内,让老年人得到良好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应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她认为,养老的实现与居住密切相关,因此生态化养老产业模式也应包含“全生态养老社区”的内容[15]。此外,还有庄雪球()等学者提出的三亚“候鸟型”模式[16]以及周津洁()等提出的“京津在冀候鸟式”社区养老模式[17]。王昊天()提出依托丛林资本的“森林康养模式”,该模式以满足老年人康养保健、生活享受等需求为目标,呈现为一个产业共融业态相生的商贸共同体[18]。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对产业化养老开发模式作进一步细分。廖敏()认为生态养老可分为都市田园式、绿色居住式、农业耕作养老、温泉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养老、户外运动养老、山区避暑养老、文化创意养老等模式[19]。蒋迪刚、吴一洲()等认为可分为高端养老社区、候鸟式养老公寓、养老休闲农庄、养老旅游度假区模式,他们在文中对这四种开发模式内涵、特点、经营方式及其布局也曾作详细介绍[20]。徐姗()分析了湖北省拥有的旅游资源与生态特色,提出该省生态养老产业应按照生态养老休闲农庄、生态养老旅游度假区、生态养老社区和候鸟式生态养老公寓四种模式来发展[8]。郭海增()等学者认为,生态养老产业是一项巨大工程,离不开相关专业化服务与科研理论的支撑,因此应让投入模式低碳化,生态养老形式丰富多元化,同时要高度重视开展针对该领域的科研活动[21]。参考文献:[1]王君.中国养老问题主客体的生态哲学解析[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赵玔,郊区生态休闲养老:城市养老保障新模式[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51-52.[3]赵迎旭,王德文.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态度的调查报告[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4):30-32.[4]朱蓉蓉,周润,米文静,等.现代观光农业与养老基地有机结合的研究:以新乡县老年颐养观光园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40(5):91-94.[5]杨健.我国生态养老社区的内涵、特征与模式构建[C].天津学术文库(中),中国会议,-10-29.[6]王刚,李晓清.产业经济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74-75.[7]陈卫民,施美程.人口老龄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效应[J].人口研究[8]徐姗.湖北省生态养老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南方农业,,10(9):-.[9]张馨予.养老产业化模式探究[J].中国市场,(44):9-10.[10]卢布,黄赢,李建国,等.养老产业模式研究——兼论农区养老主题小城镇建设[J].我国软科学,(1):87-95.[11]田新朝.跨境养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合作[J].开放导报,(5):-.[12]邓大松,李玉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9(1):-.[13]齐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智能+”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19):41-42.[14]上海将试水“全生态养老社区”新模式[J]商,(10):28.[15]张欣宜.基于生态视角的养老模式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17):-,.[16]翟羽,庄雪球,曹卫洁.三亚“候鸟型”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14(15):20-21.[17]周津洁,李冉,王刘帅.“京津在冀候鸟式”社区养老新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16):.[18]王昊天.森林康养健康产业新模式[J].我国连锁,(2):62-63.[19]廖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的建设与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9(3):16-18.[20]蒋迪刚,吴一洲,罗文斌,等.产业化养老的开发模式与布局探索——以舟山市为例[J].规划师,,31(4):78-84.[21]郭海增,邢万明,潘献涛.生态养老的现状分析[J].当代经济,(25):-.
感恩有你
欧英明德健康养老咨询专业、跨界、有深度的养老微刊用心做精品细节见精神李老师:13805620曲老师:13856135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