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进,惟改革创新者强。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下,安徽省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潜能,促使新兴产业强劲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抱团”集聚壮大,今年前三季度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增长15.2%,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8.9个百分点。创新驱动正成为安徽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引擎。
三大“明星产业”初步形成,产值大幅增长
中科院研发的取料机械手、码垛机器人已通过雄鹰科技公司顺利实现产业化,合工大研发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并开发出样机,安徽巨一自动化有限公司和合工大开展产学研合作制造的江淮汽车轿车基地乘用车装配车间机器人流水线,成为国内首条由自主品牌汽车装备企业独立承接的高端焊装线……近来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亮点之一的安徽智能制造产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一大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装备实现突破。
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只是安徽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在中部老工业基地城市蚌埠,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其中超薄玻璃生产技术不断打破国际垄断,如今已拥有0.06毫米的超薄玻璃研发技术,远远超越市场上目前应用较多的1.1毫米至0.5毫米玻璃技术,走在国际前沿。
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相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更为强劲。今年1-7月,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0.3%。其中,合肥京东方上半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在合肥新站区京东方8.5代线生产基地的展厅内,一块“全球最大尺寸(英寸)超高清ADSDS显示屏”被摆在了最为显眼的位置。从年京东方在合肥开建的6代线开始,到如今准备建设全球第一条10.5代线,目前已有彩虹集团、乐凯住友化学、法液空等近30家国内外企业在周边投资配套,合肥新站区也因此被认定为国内唯一的新型平板显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来自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产值达.2亿元,增长15.2%,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8.9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6.9%,拉动全省工业产值增长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材料产业表现抢眼。这三大产业高规模、高增长率,并且产业链长,更易于形成集聚化发展。
随着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涌现,安徽省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整体经济增速稳中向好,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6%,居全国第七位。
集聚效应显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从调研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三大可喜变化:集群化效果逐渐显现;创新能力增强;金融支持力度加大。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缓解融资约束、增强谈判力量等多重经济效应。正是由于看中合肥在面板领域的规模集聚优势,国内偏光片产品类型最为齐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起家于深圳的三利谱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才决定将筹备中最大的偏光片生产基地落户合肥。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在不断增强。以京东方所处的半导体显示产业为例,这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京东方每年的研发投入基本保持在年销售收入的7%-10%,正是有了公司在创新研发上持续不断地投入,才确保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
为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安徽省深化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设立了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引导资金,自年起每年安排20-30亿元,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等等。一些市区还创新了金融支持方式,如马鞍山市正在实行的“科技创新券”制度,变以前对科技创新的事后奖补为事前保证报销。
持续释放“创动力”效应,仍需深化改革
尽管创新驱动正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若要持续释放“创动力”效应,还需加大对新兴产业起步阶段的精准扶持,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形成中央与地方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联动机制。
建议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同时,尽快启动战略新兴产业板上市计划,引导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直接融资。而政府的资金扶持,要从以补贴为主转为股权投资为主。
当下,全国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发展基础和区域特色。在新一轮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从全局角度引导产业发展。建议制定全国层面的新兴产业路线图和区域分布图,形成中央与地方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联动机制。
结合工作中所遇问题,基层认为还需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建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项目资金尽快拨付到位,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鼓励工商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降低工商业用电价格,减轻企业负担。
人才支撑是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围绕新兴产业需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一线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加大产业急需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管理团队的建设,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可以分领域组建新兴产业专家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指导。
两类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持。基层企业认为需通过项目支持、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整合国内各类科研院校与企业研发平台资源,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创新协调发展的机制,以增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新华社记者王正忠、程士华、张紫赟)
北京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