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生物医药与脑科技产业之洞察

北京儿童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pf/a_9079468.html

年10月26日至27日,全国首届脑与健康科技产业大会(以下简称“B30”大会)在深圳市光明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简称“深理工”)明珠校区圆满落幕。大会聚集“科技+资本+产业”的行业翘楚,针对脑科学、脑技术、脑健康、脑智能、脑疾病与脑康复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及产业生态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研讨。贝壳学社名誉校长朱迅教授在大会上围绕“脑与健康产业资本与技术”做了主题报告,在演讲中分享了他在生物医药和脑科技产业方面的深刻洞见,以下文字根据朱迅教授演讲整理,以飨读者。

低垂的果实已经所剩无几

健康产业面对的产品端是创新,资本涉及到的是投资,技术研发涉及到的是创业,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投资人,这些方面都远远超过了他们本身所熟悉的领域。近年来,健康领域的发展非常之迅速,国内市场也非常红火,这个红利来自于改革开放从八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这接近30年中,海外学子的大量回国,包括海外BigPharma大量研发中心的解体带来的回国热潮。中国医药政策的改革以及全球的生物医疗产业特别是在大分子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快速的发展,涌现了一批卓越的科学成果、技术成果和产品成果。但是这一波中国在生物医药产业的红利已经进入了尾声,低垂的果实已经所剩无几。在所剩无几的果实面前,每个果树前都围着一群虎视眈眈的人,这就是目前我们发展的现状。所以,这一定会给未来10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业、投资产生深刻的影响。

新的机会在哪儿?

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是好药。新药创新不是赢在起跑线,也不是赢在途中,而是赢在终点。终点绝不是资本市场的一串代码,也不是漂亮的计划和管线,同样的标准只有一个:产品上市、市场份额和销售额。

我之前一直有一个理念:“站在山上看花”。现在我发现这个理念是有问题的。因为我认为药是一个花朵,要想让这个药发展起来,花朵要有树枝,树枝要有树,独木不成林,而森林要有山。大家都在追求这个漂亮的花朵,而没有考虑花朵来源于什么,花朵能不能结成果实。所以我修改了这一方面,我要看到花粉。不在乎这个花是否漂亮,很多漂亮的花都没有果实,而是在于花粉的基因,一定要改变整个大健康领域的生态环境。

我就中国新药领域的很多事情做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和解析,希望给大家一些建议,一些启发。未来一个阶段的主要环境与趋势是:

第一,外部环境变化对医药创新的影响,逐步走向“5P”医学模式,即精准性、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参与性。

第二,健康新挑战。死亡率的增加最主要是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疾病,很大一部分是自杀,同时新型传染病层出不穷。

第三,研发模式的变革。因为流程没变,内涵已经发生了突出的变化,尤其是年以后上市的新药基本上是80分或者85分以上,90分的新药一定顶不过80分的仿制药,未来的竞争更加激烈,研发的变化,特别是虚拟性创新VC使得未来更加扑朔迷离。另外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快速完善资本的推手等等。

因此,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变革不是简单的一个变革,未来十年,中国将完成医药产业的全方位的重构。由于一系列的改变,我们与国际法规接轨,将使中国的医药商业模式完成转换,商业模式的转换将重塑中国制药公司的格局,现在排得上名的公司,十年、二十年之后是否还存在不好说,现在没有名、没成立的公司在十年之后很可能会脱颖而出。未来一定是全流程的大公司和特色的小公司才有优势。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将重塑中国药品品种的格局。

商业模式将由销售主导到产品主导,药品低门槛时代结束,各细分领域的竞争加剧,未满足需求的新领域,小众市场将快速发展。这都给科学家的转化,创业和投资带来新的机会。所以总的来说,未来的机会存在于:便宜高质量的仿制药;及时地、经济地获得当前最新最好的药;满足当前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这个过程之中对于传统药企怎么做?我给了8个字“剩下、活好、跨越、脱出”。对于大家更关心的新型生物技术公司,我送了四个字“转身、升华”。转身就是表示怎么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中国这一代已经成长出来赫赫有名的Biotech,现在可能只有浙江贝达在这个边缘,其他没有一个完成由Biotech变成BioPharma,Biotech就是以研发为主,BioPharma要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小的Biontech绝大部分只有几十人或者一两百人,但是它在资本市场的市值已经是大公司,一两百亿,四五百亿。那些千人公司和万人公司他们在资本市场的市值也就是亿左右,华北制药、海正、东北制药和哈药等等,这些公司从市值的角度已经透出了它未来8-10年的增长空间。如果转不了身怎么办?面临的挑战将非常之严峻,除非它有持续的融资能力,比如像百济。但是,如果科创板融这笔资金仍然没有完成转身,大概率被大公司收购。美国纳斯达克因为有亿-亿的行业资本。它可以大量进行收购兼并,这是目前科创板和18A所不具备的。未来创业的公司一定是在升华的基础上去创业,现在不是MeToo了,而是Wetoo。

所以生物制药领域创业,前一波的红利已接近尾声,低垂的果实所剩无几,新的机会到底在哪里,这要看后续的投资方向。我认为首先未来创新药格局不会改变,中国影响逐步提高,但新药获批数量不会大幅增加。其次,新药的治疗谱将发生重大变化,新途径、新靶点、多靶点、突破性新药成为主流,生物药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复方药、联合治疗、药械合一将快速发展,预防性、干预性、精准治疗迅猛发展。最后,新药研发模式、手段及投资模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小公司将成为新药发现的主力军。

脑疾病与医疗负担及未来趋势

脑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23%,以偏头痛、癫痫、抑郁为主,这个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达到了千亿美元,但是成功率很低。难点主要在于大脑自身的复杂性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一些脑疾病在细胞、分子层面上的发病机制没有定论,临床方案的设计较为困难。最近几年,脑科学领域中新的技术、新的动物模型、新的细胞特异性标记与调控技术的出现,为加速脑疾病的早诊优治技术研发提供了可能。今后伴随着新的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后续一定会有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此外,神经系统疾病有一个特征,这是在其他领域相对来说没有这么明显的特点:离子通道和各种通道可能是治疗的靶点。

年世界主要国家人均卫生费用支出占GDP的占比,中国是6%左右,美国人均达到1万美元,中国只有美元,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这才是未来的机会。但是毕竟中国这几年的占比在逐渐增长,斯坦福大学通过计量模型预测到年,美国医疗卫生占GDP的比重至少会上升到30%,北大国发院年预测中国医疗卫生产业占GDP的比例到年将上升到20%。中国GDP在未来30年会翻两番,而在这翻两番的GDP当中,医疗卫生产业的占比可能也要接近翻两番,大家可以想象这个领域的未来空间有多大。但是这个空间里的大多数都会是可能今天还未出现的产品,所以这需要大量的科学转化,这就需要大量的创业,这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努力重要,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就是一个决策过程,决策必须要基于信息和各方面的数据。有了信息之后,确定的靶点和确定的分子,再通过足够的经历、经验、判断才能形成正确决策。这个过程中最忌讳盲人摸象,从中国消费、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大“三步曲”已经开启,这个领域未来一定有着非常广泛的机会。机会已经在路上,在充满机会的年代,最大的机会不是机会本身,而是打破昨天的逻辑,把握今天的逻辑,洞悉未来的逻辑,这才是所有做科学转化做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的一个关键之关键。

贝壳学社

贝壳学社由朱迅教授担任名誉校长,李校堃、周彩存、何如意、余国良、曹晓春、蔡江南和王东辉等九位行业有情怀的院士、企业家、临床专家、学者担任校董,专注于挖掘和培养下一代医健商业领袖,成为医疗大健康领域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贝壳学社提供实战化、体系化、国际化的创业课程;整合「校董-导师-学员」之间的资源,培育一批中国医健领域有影响力的创业企业,形成中国医健领域新势力。

五期招生进行中

详细招生简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zy/374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