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区产城融合研究以国家级产业园为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pf.39.net/bdfyy/tslf/

本文原发布于《产业创新研究》杂志年第6期

杂志指导单位: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

摘要:产城融合发展不仅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更是“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必然过程,任何脱离产业、脱离人发展的城镇化构想都是不切实际的。本文着重研究江北新区的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通过定性描述对园区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南京化学工业园的产城融合度最高,其次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产城融合度则较低,并提出促进产城融合的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园区

一、基本概念

“产城融合”是指城市或区域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城市和人之间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产业的空间布局、结构升级,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城市自身升级等方面。产业作为城市存在的经济基础,它的迅速发展、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进而促进元素和功能的流动。“人”作为工业和城市的核心要素,在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得到改善,从而带动城市和工业的全面发展。强调生产与城市的融合,就是强调居民分享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成果,实质上回归“人文主义”。

二、江北新区产城融合程度分析

(一)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1、江北新区概况

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年6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批准设立南京江北新区的批复”,并正式批准设立南京江北新区。从此南京江北新区一跃成为国家战略,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它是华东对内陆腹地的一个战略级支点,水陆空交通便捷,通达度高,长江与沿江经济带在此交汇;被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开放式合作示范区;环宁城市和苏南地区的新增长极;其职能是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先进工业基地,是南京都市圈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北部服务中心,是南京生态宜居,相对独立的城市分中心。

2、产业发展现状

江北新区的国家级产业园包括南京化工园区、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海峡科技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轨道交通、汽车和零部件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各行业占比在南京产业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过去三年中,卫星应用、轨道交通以及航运物流、设计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0%。江北新区拥有50多个科技创新平、大学科技园和工程中心以及数百家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创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国家级园区产城融合对比分析

江北新区国家级产业园区包括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南京化学工业园。

1、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概况

高新区位于江北新区中部,拥有近家企业,经济总量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均位于全国高新区之首。高新技术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南京的支柱产业。高新区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产业的集聚地,包括南京软件园,生物医药谷和半导体技术产业园。

2、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概况

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它是长三角地区的“硅谷”,是中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两岸科技园区之一。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是台商投资的国家级窗口,它是由研发中心和企业总部牵头的现代化园区,技术与文化高度融合,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园区有四个功能区,包括高科技产业、教学和研究、保税仓储和金融贸易,行业定位是技术研发、服务和先进制造业。截至年,园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家,总投资8.5亿美元,其中台资企业40家,总投资2.8亿美元。

3、南京化学工业园概况

南京化学工业园位于六合区,规划面积约45平方公里。化工园区与世界石化巨头深入合作,乙烯、醋酸和氯化工为其三大产业支柱,重点发展精细化学品、石化产品、基础有机化工原料、高分子材料、生命医药项目和新型化工原料。南京化工园区对南京经济建设十分重要,是中石化发展的重点化工基地之一。截至年,园区已完成投资约亿元,已投产家企业,其中,有62家外商投资企业,巴斯夫、BP、亨斯迈、航空化工等20多家世界强企业和50家化工企业。

4、三大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对比分析

选择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和南京化学工业园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进行产城融合的比较分析。从规划定位、主导产业、交通条件、经济投资、生活配套、消费力和人口等方面进行定性描述及评价,可以得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由于发展较早,大厂街道人口聚集程度高,配套设施完善,交通发达,它基本由园区的职工家庭组成,产城融合程度相对较高;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发展速度较快,商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服务设施正在快速完善,核心居住区项目基本完成交付,居民逐渐入驻,产城融合加速;南京海峡两岸科技工业园目前基础配套较为匮乏,有待大规模建设,人口密度不高,产城融合度低。

表1三大国家级园区产城融合度评价表格

三、产城融合发展建议

(一)规划需保持弹性,充分考虑后期转型升级

入驻园区后,每个行业都将经历从增长到衰退的演变,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产业的不断变化导致开发区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最终引起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园区的空间结构应该适应这种动态演化过程,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继续深入发展主导产业;其次,当工业生命周期到来时,园区从单一的工业功能变为复合的城市功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两种方法:首先,弹性空间布局,使整体空间结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与生态系统高度整合的空间结构可以适应园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其次,在土地方面,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有意识地引导城市功能的自然转变。

(二)以人为本,打造宜居环境

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对生活的需求也是不打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城融合的实质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协调与整合。因此,在发展产业与经济的同时,所有园区都必须考虑到生活配套的建设,改善园区内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环境、服务设施等,不是一味地造房子,而是要打造一个空间,使之能够满足人们生活所需。优良的生活环境将会吸引更多在园区内定居的人员,从而促进消费升级,带动内部经济良性循环,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缓解主城的人口和交通压力。

四、结论

江北新区的三个国家级园区中,化工园区产城融合程度较高,其次为快速建设中的高新区,海峡两岸科工园产城融合度较低。产城融合需要兼顾产业发展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要实现产业和城市的联系,互相促进,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宇.合肥市产城融合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

[2]方雪.吉林省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

[3]黄新建,花晨,马晋文.江西产城融合发展测评与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61-67.

[4]刘欣英.产城融合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经济问题,,08:26-29.

[5]杜宝东.产城融合的多维解析[J].规划师,,:5-9.

[6]邹伟勇,黄炀,马向明,戴明.国家级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动态规划路径[J].规划师,,:32-39.

[7]卫宽宽.产城融合背景下产业新区规划布局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

[8]王霞,苏林,郭兵,李雪.基于因子聚类分析的高新区产城融合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6-29.

作者简介:

郭戌颖(-),女,江苏扬州人,硕士,万购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房地产市场分析、产业地产研究。

往期回顾:

产业园区的五种运营模式与四大发展趋势

南京创新周开幕!南京15家高新园区成主力军

基于企业区位选址的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策略研究

中南高科·滁州南谯智造小镇

南京空间大数据产业基地

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榜单公布!江苏8家园区入榜!

江苏13市国家级产业园区汇总

欢迎订阅“江苏园区”

江苏园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zn/36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