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招商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年底全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意味着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全面转向以产业兴旺、环境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产业兴旺的核心,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1]]中国农村问题的专家学者也强调“当前中国农村最重大的战略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制度条件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乡村振兴显然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2]],因而阐明新时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在哪里,一方面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制度政策的实践转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程

学术界对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程有不同的划分。有学者将新中国70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集体经济经营模式和市场经济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又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家庭单干式分散经营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经营阶段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型集体经济阶段(舒展等,)。有学者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到农村改革前的构建期、农村改革启动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调整期、21世纪初到年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激活期(高鸣等,)。还有学者以不同时间段为节点也将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董志勇等,;赵意焕,)。尽管对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具体进程划分不同,但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现行农村集体经济是在农业合作化和农业集体化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认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入到新型集体经济时期。

一是从“农民所有,自主经营”的个体经营体制,逐步确立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营体制。这一经营管理模式的确立,理论上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年马克思提出:“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3]],恩格斯也指出:“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4]],说明建立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生产经营体制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实践上“在当时农业现代化水平仍很落后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超前发展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但这一进程奠定了农村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彻底消解了中国传统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方式,逐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以自然村落为核心的乡土社会模式,使农村的生产经营实现了从个体到集体的转变,推进了农村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转型。[[6]]年我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年新修订的《宪法》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明确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是从“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体制的过程。年我国正式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尽管人民公社废止了,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被保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初期,极大的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但在实践中由于过分强调“分”,造成了“统”与“分”的分裂,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年农业税费和“三提五统”取消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建设和服务功能也极大削弱。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发展,在日益激烈和开放的市场竞争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农经济的弊端日益显露,一方面小农户的细碎化经营无法对接大市场,另一方面,21世纪后国家向农村转移的大量资源,因村社集体的弱化无法对接农民。“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7]]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具备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统-分-统”的发展进程理论上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践上只有实现“两个飞跃”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才能使“统”和“分”达到辩证统一。

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

年国家提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群体“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也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从理论上界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内涵,是学术界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所有制经济(吕方,;贺雪峰,;胡娟,);有学者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界定为具有现代产权制度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苑鹏、刘同山,);有学者强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破解农村经营统分难题的关键(李天姿、王宏波,);还有学者侧重强调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崔超,)。综观学术界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的界定有几点共识:一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是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二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立足于市场经济,产权明晰;三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村社成员自愿结合为基础,在劳动和资本双重联合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2]]这些共识突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经济功能定位,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为新型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集体拥有生产资料、全体成员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取得劳动报酬的传统集体经济模式不同,是一种所有权关系更加明晰、成员主体更加清晰、管理更加民主、分配更加灵活和去行政化的新型集体经济。

笔者看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界定注重经济功能定位的同时也要置于乡村振兴视域中囊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土社会重建目标,突出集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中介作用。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集体资产管理的主体,是特殊的经济组织”。这种“特殊”体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的不同,是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组织起来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收益分配方式的不同,不同于一般经济组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员是按资产量化份额获取收益;功能定位的不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大量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的功能,这也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优势领域即公共服务和生产经营领域,重点开发集体资源、管理集体资产、服务集体成员[[3]],这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

一是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模式,通过盘活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山塘水库等闲置资产和各类特色资源,发展资产经营项目和文旅康养项目等,把区位优势、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不具备在本地发展集体经济的村镇,加强联村共建,建立有效、灵活的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属于农民,正确认识农民与集体资产的股权关系,创新集体资产股权“进退”机制,通过质押、转让等方式盘活农民手中的集体资产。鼓励村级集体经济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村级党组织的组织领导、经营运行、监督管理等机制。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鼓励支持村级集体资产、资源、项目到产权交易市场流转交易。

三是规范经营农村集体资产。规范经济合同,全面终止或修改不合理不合法经营合同,坚决防止集体资产流失。规范专项扶持资金使用,整合各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加强跟踪指导,强化风险评估。明确专项扶持资金收益使用范围,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规范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审批、公示等各项规章。规范收益分配制度,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

四是加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职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亟需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农户和政府机构、农户和服务部门、农户和相关企业的中介桥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还要承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集体福利,辐射带动产业项目,兴建公共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功能。承担帮扶困难群众,奖励优秀学生、脱贫致富能手、模范村民等社会服务工作。

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以笔者调研的广西横州市村级集体经济为例,因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差异导致该地区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至年12月全县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60个占比19.48%,收入为“零”的空壳村个占比46.75%。为此横州市采取“两清理”、“六模式”、“三联三带”、“六试点”等措施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至年12月全县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82个,20万元以上的24个,50万元以上的7个,初步建立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框架体系,为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年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两清理”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全面清理“三资”,逐村排查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登记工作,对未承包给农户的各类集体资源全面核查登记;全面清理村级集体库存现金、存款和债权、债务等村级资金状况。在全面摸清所辖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确立了“向内挖掘潜力、向外争取政策,立足山水资源,实施开放开发”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规划。

二是“六模式”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资产经营模式重点因地制宜利用村级留用地、废弃宅基地等,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写字楼等,开展租赁或自营业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产业配套模式重点借力周边园区、专业市场或工厂企业发展优势,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配套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资源开发模式重点是村集体以人文自然资源等带动村民以土地、房舍、资金等形式入股,推动乡土民俗和自然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为农服务模式重点探索集体经济组织+综合服务公司模式,围绕本地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电商创业模式重点成立农村电商合作社,建立地域特色农产品网上直销体系,促进产业品牌化发展;联合经营模式重点是整合资金、资源的“飞地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三是“三联三带”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三联”意即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社村联建,统筹16个村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共同合作建成茉莉花交易市场,年实现每村4万元经济收益,年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统筹17个乡(镇)个村民合作社与县国泰公司合作,投入万元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集体经济产业园,累计实现每村5万元经济收益。统筹18个村投资余万元建成立方米冷库项目,每村每年获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三带”意即经济能人带动、特色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茉莉花、桑蚕、特色水果和养殖等产业优势,借助经济能人、龙头企业打造了南沙镇大沙村养蚕基地、新福镇鹌鹑养殖公司、陶圩土鸡、镇龙乡那旭村仿野生灵芝种植、那阳镇宝华村南山白毛茶等一批亮点村和明星村。

四是“六试点”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集体产权确权工作,至年底完成30%;探索农村集体经营型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建立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建设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支持村级集体资产的流转交易;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职业经理人试点,完善集体经济经营绩效与经营者收入挂钩机制,吸引能人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任职;探索完善易返贫农户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集体经济减贫带富的作用;试点推行农村党员群众积分管理评定制度,党员、农户以积分换奖励,打造党建促乡村治理品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ys/37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