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吃海鲜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668934.html
日前,《中国工程科学》发表了由王海南、王礼恒、周志成、王崑声、崔剑共同撰写的《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全文围绕“十四五”和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并从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4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以下内容节选自《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主要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更多内容,可点击“阅读全文”,进入“中国自仪网”查看。
研究背景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项目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6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国际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
1
国际宏观环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长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直接面临先进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抢夺技术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自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多元化投资、三方市场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增长,未来将在创新合作、政策沟通与资金融通等方面继续深化。
2
产业发展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技术演进并与传统产业融合,赋予人工智能(AI)以巨大能量,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尤其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AI将开启重大产业周期。
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是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装备和高技术装备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将继续维持,传统工业强国仍是智能制造的领军者。
国内发展现状、发展经验及存在问题
1
国内发展现状
“十二五”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末,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8%,这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年,产业涉及的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16.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达15.3%。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发展保持强劲势头,重点产业稳步提升。年和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40%以上。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两个百分点。
2
我国发展经验
(1)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是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
(3)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
(4)坚持开放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
3
存在问题
(1)部分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
(2)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
(3)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和行业标准、设计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不成体系,部分细分领域的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
(4)产业创新环境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1
发展定位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
在“十四五”时期,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等国家重点区域内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着眼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能面临长期挑战。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着力点。加大培育发展力度,集中资源与力量,积极引导企业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利用好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2
发展路径
当期形势折射出,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缓。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努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础,力争到年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定向突破。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注重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世界科技及产业的合作交流并力争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面向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着眼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产业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梳理六大产业发展方向(见图1),聚焦IC、AI、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先进技术体系,引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层面与世界同步,构建多类别、宽覆盖、有机联络的新兴产业集群。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云计算、AI、大数据、智能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为35万亿元,信息消费规模为9.5万亿元;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体系,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显著加深,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提升;产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物联网、通信设备、智能联网汽车(车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IC、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面向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半导体、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云计算、边缘计算、操作系统与软件、AI、大数据。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应对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大飞机、海洋工程、民生领域重大装备的能力提升和对高档制造装备的亟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汇集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前沿布局和应用示范。
(1)航空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军用无人机等制式装备,兼顾小型、低成本的通用航空装备。
(2)航天装备领域,统筹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设,构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功能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系统。
(3)海洋装备领域,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应对海洋油气开发和高技术船舶的工程亟需,前瞻布局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完善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装备与技术体系。
(4)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发展国家重点领域亟需装备,如航天航空飞行器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装备、新型舰船及深海探测等海工关键制造工艺装备、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
(5)民生高端装备领域,推进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聚焦纺织工业未来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突破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生产装备瓶颈;食品装备发展强调柔性自动化、集成化、综合化、系统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方向;医疗装备注重基础、对标应用,加快高端国产医疗装备的产业化。
对策建议
1.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
2.完善创新基础,强化产业创新体系。
3.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4.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来源:《中国工程科学》)
PAI推荐
PAI悦读
彭瑜:先进物理层——一网到底的最后突破
PAI悦读
王朝立:人机共融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PAI悦读
宋华振:时间敏感网络技术综述
PAI悦读
方原柏:创新的多协议现场无线网络——多种无线通信标准的融合
PAI悦读
AllenHsu,SteveYang:FPGA技术在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升级中的应用
PAI悦读
陆剑峰:工业互联网支持下的数字孪生车间
PAI视角
段宇宁:国际计量开启新纪元-基本单位的量子化定义
PAI悦读
郭朝晖:工业大数据概念、意义与落地实施
PAI悦读
彭瑜:流程工业开放自动化的重要发展趋势
PAI视界
始终专注,为工控安全护航——上海辰竹仪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竹平专访
PAI视界
同心同梦,聚力聚变——创新征程中的南京优倍
PAI视界
实时、精准——ABB以数字化赋能智慧城市
PAI教授
媒体
培训
咨询
会展
更多内容,请登录“中国自仪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