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富海一枝独秀话钢葱新野钢葱产业兴农之

治疗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86.html

一枝独秀话钢葱

——新野钢葱产业兴农之路调查

文/马富海

七十年坚持不懈地探索,使新野农民在工业化比例渐渐加大的时代大背景下,寻找到一条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壮大做强的独特路径。在这条路上,他们跌倒过,也走过弯路,但更多的是成功。他们的探索,体现了最基层党委政府和农民的智慧,毅力和勇敢精神。

作为传统的商品粮基地,处于南阳盆地中心地带的三国古县新野,一直生产小麦,黄豆,玉米,芝麻,红薯等粮食产品。一部分留下自食,另一部分输往外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新野的粮食单产数倍增长,农民解决了温饱,摆脱了贫困,但是,农民却没有办法富裕起来,以全部实现小康生活。如何才能实现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在现实中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一种是选择外出打工。另一种则是在家乡创业、置业、就业。随着打工风潮的大面积兴起,新野的农业生产,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处于瓶颈期的新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瓶颈,进一步缩紧而变得更加狭长。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一直是新野人民努力的方向。

改革开放后,曾经以棉花种植作为突破口,拿出近百分之五十的耕地种植棉花,后来又演变为花生,玉米,薄荷,大棚素菜,大棚西瓜……短短四十年间,新野人民勇于尝试,不怕失败,敢为人先,不断总结,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地土壤和气候特征的种植方式和种植种类。

其中,最成功的非新野钢葱基地莫属。

新野钢葱基地,是以樊集乡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形成的一个稳定可靠的大型专项产业。樊集乡是其母基地。要了解新野钢葱,必须先了解樊集乡。

樊集乡是一个小乡,户籍人口三万余,常住人口人。耕地4.03万亩。依靠粮食种植提高产量来实现农民的富裕,早在改革开放后不久,已经达到了顶点。再往前走,粮食单产的峰值,在现今科学技术手段下,已经难以突破。粮食种植之外,寻找其它作物种植作为突破口的创新之路,势在必行,而樊集人也一直走在最前面。

在保证口粮的基础上,尽量选择高效益的经济作物,是樊集人认准的方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先是变棉花种植为花生种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收入。后又变为薄荷种植,进入九十年代,又选择了温室大棚种植黄瓜。这中间还穿插着小规模地试种过猕猴桃,大棚西瓜,洋葱,泡菜。一直到年,才开始转移到日本钢葱种植上。

每一次实验种植,都是乡党委成员拿出自己的工资,做示范带头引领的。乡党委政府多次换届,但这种执政风格,却一直保持到今天。

除了地方党委的引领示范作用,樊集人相信党,善于学习和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实验而不怕失败,也是一个极重要的原因。

同一时期,其它乡镇也进行过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类似的尝试,但真正如樊集人如此不屈不挠地广泛地探索的现象,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也没有樊集乡这么突出。

樊集钢葱基地形成后,展示出的不同以往,不同异地的特质,是不是代表着中国现阶段农业生产的方向呢?

一,规模化种植更接近企业化,更贴近市场化,体现了新型农业的经营组织的新型合作方式的家庭农场特质。

樊集乡4.03万亩耕地,年开始种植,年发展到亩,而后逐年扩大,从年至今,钢葱种植稳定在3万以上。这是本乡的规模,辐射到周边的上庄、沙堰、城郊、施庵,以及稍远的卧龙区,宛城区,唐河县,邓州市的部分乡镇。总体规模随年份虽有伸缩,但基本上在4万亩到6万亩之间徘徊。

这种辐射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樊集乡本土的三万亩钢葱种植规模极为稳定。不管价格如何变化,不管市场如何变换,本乡的钢葱的规模的基本盘是稳定的。即樊集人认定了钢葱种植是本地最可靠最有保证的农作物。基本盘的稳定,保障了钢葱货源的稳定性,从而保障了客户的稳定性。在以前,或者其它地区的种植过程中因为没有稳定的基本盘,造成了规模化忽大忽小,甚至是忽大忽无,致使散失了客户和市场的信任,破坏了规模种植的连续性,进而严重制约了本地产业的存在、延续和发展。

基本盘的稳定,建立起种植户,经纪人,外地客商三方互信,最终也保障了三方的利益的稳定性。

第二,规模化种植的第二个表现,是在传统上相互影响扩大规模之外,出现了新的规模扩大方式。即,樊集乡的种植能手,走出樊集乡,走到其他乡,其它县,到外地去投资承包土地。他们承包数十亩,百余亩土地,在没有出现钢葱的乡县,大规模种植,形成了家庭农场的种植经营模式。不仅扩大了自身的规模,也带动了其它乡县的农民,模仿、学习类似的种植种类和种植模式。这不仅在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上,更在人的思想理念上,给其它乡县人民带去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进步。

第三,出现了精耕细作的小型家庭种植农场。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小种植户,在十亩以内,现在已经很少。我们说的小型家庭种植农场,实际上指的是中型的种植户,他们现在是主体。其种植面积在20亩到六十亩之间。大型种植户,全乡一直在户以内,他们的种植面积在亩以上。因为钢葱种植是劳动密集型和精细管理型的产业。中型种植户,已经使单靠人工种植管理的家庭难以完成,偏重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是他们必须选择,从整地、育秧、移栽、打药、浇水、施肥、翻土围葱,到收获、运输,只要能利用机械的,无不是使用机械解决。他们更多地依赖机械之力,而不是人之力。他们只在整地、育苗、移栽、挖葱等时间紧迫、投工繁多的环节,则雇佣专业人员。

小型农机具,精耕细作,提高钢葱的质量和产量,是他们制胜的法宝。在人均耕地很少的中国,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集约型种植方式,肯定是我们的农业发展方向之一。但也存在一个仅仅限于本地经营,加大了租地成本(租地高峰时,樊集乡租地每亩0元,卧龙区瓦店镇租地元)的问题。

大规模种植的农户,则本身充当了农场主的角色,从种到收,他们并不直接参与劳动,他们是经理人,依靠各个环节的专业化队伍进行具体地劳作。他们更像一个现代化企业。各个环节,交给相对专业的人员,他们只需要在适当的时间,打电话通知专项工作的负责人即可。比如,清明后育植葱苗。他们通知葱种化肥经营商将葱种化肥送到地头,再通知育苗专业负责人育种的地方和田亩数,又通知机械操作人员去整地灌水。一个早上,几个电话,就安排好一切工作,剩下的,就是自己到地头监管和督促工作进展和质量,以及开支工资。

这种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种植,肯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方向。与前者不同的是,在集约化,精细管理上,还存在不足,钢葱的质量和产量,达不到中型种植户的水平。

第一,规模化种植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经营方式——订葱。每年的初冬,钢葱开始上市,葱价不高,也不稳定,一些种植户心中忐忑,不能确定一年的劳动是否能赚钱。这就给一些敢于冒险的经营者一个机会。他们以稍高于当时的市场价,给予定金,定下最迟挖葱时间,预先买下,适时销售。当地人称赌葱。

年,大葱从最初的每公斤1.6元,到年底和第二年初,一度涨到每公斤6元。一些赌葱人,不动不摇就大赚一把。一些农户看到差价太大,反悔毁约,几乎大打出手。面对此种新情况,当地没有固定的处理解决途径。当然,年,钢葱价格从初冬的每公斤0.9元,降到0.3元,也有一些商户,放弃订金,不再收获钢葱的。

订葱现象,类似于钢葱期货,靠的就是预期。做的人,以钢葱经纪人居多,兼之一些种植大户。他们本来就是信息收集者,在钢葱销售上拥有更广泛的信息渠道,对钢葱的品质有更准确地认定,且个人资金雄厚。这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此种现象,在新野的农业生产历史中,是从没出现过的新生事物。地方上,特别是村里,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处理纠纷,靠的还是传统的调解。但调解的作用不大,最终靠的是个人和家庭的势力。普通的家庭,无法兑现契约,只能自认倒霉。甚至出现了禁止赌葱的禁令。这肯定不利于钢葱期货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长期看,也不利于钢葱种植业的发展壮大。

二,专业化种植,形成了多个产业链条的系统化连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借鉴意义。

专业化种植的第一特点是,专业化的表现为区域化发展。樊集钢葱形成产业基地,核心区在樊集乡的后河村、樊集村、陈河村、鲍湾村、吉湾村、刘庄村、肜庄村、骆庄村、潦口村、赵庄村、钮寨村、杨庄村、曹庄村。实际上,是以樊集乡政府所在地周围十公里范围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种植面积稳定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濒临白河,黄土层深厚,土壤含沙量适中。含沙量过大的沙土地,漏水漏肥,投入增加,钢葱的质量和产量也不能保证。辐射到周围地区,种植面积不能稳定的原因,除了沙堰镇土壤含沙量过大之外,其他地区,主要是土壤的含沙量不足,甚至是黑土地。这些地区所产的钢葱葱白不够洁白,品质有所降低,收获后钢葱的根部含土量大,挖葱的难度也稍大一些。这都是一些极其微小的差别,但在同等情况下,葱价也出现2---3分钱的落差,最终影响到了种植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再加上樊集乡政府所在地,乡政府的积极帮助和保护,经纪人的相对集中,信息更加畅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更加牢固,交易中心的交通更加便利(樊集乡政府把硬化道路建设到每一块葱地地头。)在天时无什么差别的情况下,樊集人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地理优势,在“人和”上做足了功夫,这是樊集乡钢葱种植稳定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特点是,特定农产品的种植的选定。这其实是一次兵行险招的冒险。钢葱作为一种味菜,细菜,单次,单户的使用量并不大,且新野当地人并不认可这种辣中藏甜、粗大白长的日本钢葱。本地人更喜欢吃传统的小黄葱。时至今日,仍旧是这样。新野本来就是豫西南最大的商品菜基地,多种素菜畅销湖北、河南,陕西河北等省,泡菜、洋葱、白菜、土豆、黄瓜,都有不小规模的种植,而这些菜,樊集乡人也都实验种植过,但最终能杀出一条路子,被樊集人认可,也被外地客户认可的,只有钢葱。钢葱这种特定的产业种植,是市场选定的。这一点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多头实验,才能形成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个不是人为的,而是市场造就的。

第三个特点,形成了几个特定的经营环节。包括种子化肥农药专业经营(他们都是种植户,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自家实地证明可行的,更容易推广。)、专业种植户、专业营销户(也种葱。)服务型的专业户,还有专业整地、专业育苗、专业浇水,专业打农药、专业挖葱(和专业育苗重合),专业剥净葱、还有与种葱相关的专业提供材料(比如剥葱大棚,大葱机械供应和修理等)。

特定环节的专业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把闲散人员集中起来,特别是为那些家庭困难的老、弱、残的人,提供了一个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比如剥葱,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可以做,妇女和老人就是剥葱的主力军。年的剥葱价位是每公斤0.14元,一对普通的老头老太夫妻两人,一天能剥净葱公斤左右。从初冬和第二年正月,近四个月的时间,工作九十天没有问题,就此一项,两个老人的收入就在一万八千元左右。解决了当地老、弱、残和贫困户的低收入吃饭问题。

特定环节的经营专业化的形成,打破了中国农村传统的“干人情活”的旧习惯。帮忙互助不要钱的传统,在中国农村有几千年,并一直被赞美着。但这种旧的合作协作关系,实际上并不利于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帮忙,只能是暂时的,个别的现象。帮忙的人,专业技术水平达不到钢葱种植的需要,效率也不足于应对数十亩钢葱的规模化种植。仅仅靠几个亲朋帮助,几十亩上百亩的钢葱种植,基本上是杯水车薪,只会误事。专业化的队伍,和新型的雇佣合作关系,应需而生。它与本地的创业、置业,与本地的就业结合起来,冲击并打破了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协作互帮模式。

这种特定的环节经营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新型的雇佣合作关系,更接近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也为回乡创业、置业、就业开创了新的路径。

专业化的第四个特点,专业化比例大。樊集乡的钢葱种植,就此一项,耕地面积占四分之三,人口从业比例占五分之四,种植的专业化操作,几乎占百分之一百。专业化的市场需要,几乎贯穿一年,只在每年的春天的清明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收完葱,到育苗这段时间,有一段空白时间。

三、规模化,专业化地种植,使樊集人由依靠人工和经验,变为依靠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进步。科学化成为推动钢葱产业的最强大动力。

机械化,电气化地普遍实现,滴管技术地广泛推广,是钢葱规模化发展的有力保障。钢葱刚开始兴起的时候,有一个过程,先是乡、村、组党员干部率先种植,各人种植面积从五亩到二十亩不等,被全乡人民认可之后,各户都有种植,但各家各户的种植面积都在十亩以内。全乡是大规模种植,具体到一家一户,却是分散为小规模种植。发展到今天,十亩以下的小规模种植户已经少之又少,四十亩左右的中型种植户成为了主体,一百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全乡92户。这一发展趋势,是种植效益决定的,其中,其决定性的作用的,就是科技的力量。

十亩以下的种植户依靠的是原始的人力和经验,虽然尽心尽力,钢葱的产量维持在------00斤左右。在刚开始种植的时候,一万斤左右是高产,但是,随着钢葱价格的起伏变化,这种种植户逐渐被淘汰。淘汰的直接原因是葱价过低。当葱价降低到每公斤0.6元的时候,这种种植户开始赔钱,而最低的时候,葱价降低到每公斤0.2元,这种种植户赔掉的不仅仅是人工,还有种子化肥等基础投资。人工种植钢葱不划算,他们只剩下两个途径,一是提高钢葱的质量和产量,这就需要投入机械,水井、滴管技术和管理技术,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研究钢葱种植过程总遇到的生病,增产问题,需要收集和研究钢葱的价格变化,需要了解全国各地的钢葱种植面积等等相关信息。有了这些投入之后,生产力提高了,原来的十亩八亩的种植规模,出现了生产力剩余,于是走向了扩大规模的途径。以家庭为中心的小型农机具,拖拉机,封土机,水泵,喷雾器等机械,决定了一夫一妻的种植户的规模,维持在四十亩左右,再多,家用小型农机具已经承载不了。

另一个方向就是放弃种植,利用熟悉和熟练的种葱技术,或者其他的一技之长,走向专业化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务工。对机械感兴趣的购置相关大型农机具,做机械服务;情商高善于组织的人,组织专业的务工队,年长的育苗、移栽,剥葱,壮年的挖葱,运输、搬运,有技术的打药,浇水。在本地打工,工资收入可能没有在外打工挣钱多,但可以照顾到家庭,工资收入也相当稳定,比小规模地种植钢葱,收入更有保障。

比如移栽钢葱,一天60---70元工资,机械挖葱,一天稳定在元以上,机械挖出葱后的人工整理,工资为70----80元,剥净葱,工资在70----元之间。种植钢葱的雇佣工,并非是短工,而是从清明开始,一直到第二年正月底钢葱销售完为止,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都有工作和工资收入。技术工人和壮年工人一年四万元左右的收入,一般工人两万左右收入,虽然辛苦,但稳定可靠的收入,也吸引了许多劳动力自愿加入其中。

钢葱种植的科技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种子化肥农药专营,机械专营,务工专营,销售专营,机械服务专营,劳工专营。专是精的前提,专业化的分工,形成了精耕细作和科学管理,是钢葱的产量从最高一万斤左右,提高到最高一万五千斤左右。这是人工和经验种植无法达到的产量。质量上(钢葱的长度)也更上一层楼。以原来的葱白一尺二寸为好葱标准,增加到一尺五寸,好葱葱白的厚度也从七层增加到九层,单个葱的斤两,也从七两增加到一斤,质量的提高,价位上也获得了优势。

科技化最明显的,是灌溉技术的更新换代。抽水浇地是常态,频繁的浇水,使浇灌技术不断改进:水井普及到每一块葱地,机械抽水,变成更方便的电力抽水,现在更是推广肥水一体的滴管浇水,使钢葱在生长过程中,完全消除了缺水缺肥现象,这是提高钢葱产量和质量的最得力的保障,也是小型种植户被淘汰的重要原因。

科技化的第二个明显的表现,是劳动力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加强和提高。即便是简单的种葱、剥葱人工操作,工人的技术操作差别也极大。本乡的熟手的老头老太,两个人一天剥净葱可达公斤;外乡生手公斤,也累得腰痛腿硬。而种植技术更是关系到钢葱的产量和质量。比如移栽的密度适中,影响钢葱的产量;移栽的葱植的倾斜度,关系到葱是否长直,影响到葱的质量(直葱和歪葱在价格上2分钱的差别);还有一个深度问题,深一寸,葱白可能就长一寸,甚至更多。此一项就是葱的产量和质量相差百分之三左右。而行列的整齐与否,也关系到封土机效率。这些细节,技术不到位的人,基本上忽略不见,但却是制胜的关键。拼到最后,拼的就是细节的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

小型种植户,因此维持在一万斤左右,很难提升起来,就是这个细节上的操作跟不上造成的。

每公斤0.6元,小种植户开始赔钱,同样是这个价位,中大型种植户,则有一千元的纯利润(每亩的投入多出元)。这和种小麦玉米两季的纯收入相差不多。因为受气候影响,小型种植户,钢葱产量会有较大的起伏,一万斤亩产,并不能年年得到保障,管理稍有不慎,可能只有七八千斤的亩产,加上质量稍差,价位上有2---3分钱的价差,出现的最终结果,是小型种植户连续赔钱,最终被淘汰。这一结果,不仅在樊集乡存在,在周边的其他乡镇和市县,更是普遍存在,这也是制约他们钢葱规模无法稳定的根本原因。

市场无情,科技助人。依靠科技才能胜出,依靠运气只能被淘汰。这就是科技化的力量。

樊集乡的钢葱种植,出现了一个让种植户预想不到的种植现实——科技才是根本。

除了这些特点,钢葱种植还有其它几方面的收获。

第一个,抓住一点,形成产业。钢葱是细菜,味菜,单户需求量不大,但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几乎每个家庭的每一顿饭都需要,本来需求量不大的菜,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大市场上看待,就有了大需求量。这就出现了两个视点,一是从一个小点出发,小市场也可以做大做强,重要的是抓住这个点,形成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行销全国,市场自然扩大。仅仅把目光局限在本地,市场有,却无法做大做强。目光放大放远是关键。钢葱开始种植的时候,本地人不用,市场前景几乎是空白,但反过来又是机会,以前种棉花,黄瓜,花生,洋葱、土豆,本地就有市场。但眼前有市场,反而说明市场潜力不大,最终的结果反而是被淘汰。年乡党委的逆向思维和宏观视角,反而创造了钢葱产业。这就说明,新产业的形成,必然是思想解放为前导的。

第二个视点是,钢葱的生长周期长,三月育苗,五月移栽,十一月到第二年二月收获销售,虽然可以卖四个月,但一年中还有八个月空挡,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种植户的收入,扩大市容量,成为钢葱种植的另一个方向。樊集人创造性的发展了晚葱,和早葱。晚葱,秋季种植,初夏收获销售,早葱,春季移栽,秋季收获销售。早葱和晚葱是樊集人创新种植出来的品种。这样,形成了三季钢葱相结合的种植模式,使钢葱一年四季都可以走上消费者的餐桌,稳定了消费群体,也稳定了葱农的收入。三季之中,虽然不完全是轮作,但有一季较高价位的销售,也足以平复其他两季收入不足现象,为稳定钢葱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钢葱品种增加之外,樊集人还引进了春小麦。夏季晚葱收获后可以种玉米,玉米秋季收获后再接着种晚葱;中葱收获后种植春小麦,春小麦收获后,继续种植中葱;早葱收获后可以种冬小麦,冬小麦收获后可以接着种中葱。这样轮作,使原来的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收入稳定增加,是保证钢葱种植规模的又一个深层原因。这也是钢葱种植的第二个大收获。

钢葱种植的第三个收获是新型契约信用的建立。种植户,营销户,外地客商,三者之间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种植户与雇工之间,也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传统的信用道德,是各方遵守信用的基础。但种植和销售的实际,已经突破了道德的约束,他们更依赖法律契约的力量。因为法律更具约束力和保障力。

在葱价一天一变,或者数天一变的现实情况下,口头承诺,没有一纸合同更有效力,一纸合同,在法律的保障下,更能保障葱农和客户的权益。而前面说的订葱现象的出现,更需要法律来保障相关人员的权益。

钢葱种植的第四个收获是,樊集乡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化的留守农业困境。农民本地创业置业,和本地就业务工,成了必然。这就为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下的新型农业生产,做了先锋性的探索,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作者简介:马富海,新野一教师,爱好旅游,钓鱼,看书,作文,吟诗,独坐,睡懒觉。床上日月长,梦里天地广。视睡好觉是重要的事,别的无所谓。

本期责编:刘珍

往期精彩回顾:

马富海:向前走的力量

马富海:新野记忆的起点

马富海:胡扯

马富海:三苏与王安石变法

马富海:心灵如何安放?

马富海:人和芦苇

马富海:新野板面歌并序

马富海:小兔

马富海:荡舟郁金香园

马富海:襄阳—回到武侯祠(三)

马富海:苜蓿和野鸡

马富海:花海游

马富海:海外回来躲疫,请收起你的金外衣

马富海:清泉有声—感受《二泉映月》的魅力

马富海:大牛范仲淹

马富海:武圣关公的价值提升

马富海:河边散步

马富海:为什么不上纸刊?—与刘建超老师对唱

马富海:混沌中的不混沌——读王俊义老师的散文《寨与树》

马富海:深沉的智慧—读祖克慰老师的《孤狼》

马富海:讨新冠病毒檄

马富海:玉壶冰心林徽因

马富海:人生赢家贾雨村

马富海:身宅心在飞

马富海:眺望武汉

马富海:新野大瀑布

马富海:冬天的小园

马富海:次航班

马富海:颤抖吧,老鼠---讨鼠檄文

马富海:祭亮叔文

马富海:曾国藩与左宗棠合演双簧

马富海:屁精传(7—8)

马富海:屁精传(5—6)

马富海:屁精传(3—4)

马富海:屁精传

马富海:道歉

马富海:东乡*西乡

马富海:白河桥下

马富海:摘枸杞

马富海:昭君,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息

马富海:沙堰街的老茶馆

马富海:梧桐树又叫悬铃木

马富海:与神为邻

马富海:有智慧的草

马富海:武侯祠,那个雨夜

马富海:童年的溧河快乐多

马富海:悠然亭记

马富海:东菜园

马富海:小哥老师

马富海:红薯啊红薯

马富海:一方土地一方神

马富海:窗台上的野瓜

马富海银杏颂

马富海:钮寨村标后记

马富海:怀念我的小舅

马富海:军民渠治理记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文友安

支持原创,就点击‘喜欢作者’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nxingchanyea.com/xxcytz/34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