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小编这厢有~礼~了~
话说,这不知不觉之间,冬至就要到来了。小编碰巧读到一首与冬至有关的宋词,深觉其中暗藏玄机。这首词是这样的:
水调歌头·冬至(南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今天的推送,我们不直接说冬至,先从这首词来说起。
这首词是一位叫做汪宗臣的南宋人写的。作者并不是很出名,留下的诗词和事迹也不多。只知道此人早年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在27岁时中了亚选,估计也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没成想几年以后,草原来的铁骑闯进了国门,蒙古人建立了元。从此他就再也没走过仕途,隐居起来,号为紫岩,写了一部《紫岩集》,一直这样活到九十二岁而终。看起来也是个有气节的南宋遗民。
那么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词会是怎样的呢?
关于作者的记载很少,推断他也是多少宋遗的一员,宋朝时仕途光明,到了元就不行了
上阙前四句:“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五云重压头,潜蛰地中雷。”一上来的起兴之句,便已经给了今天的读者好几个难题。黄钟动?白葭灰?五云压头?蛰地中雷?这跟冬至有什么关系?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说的是一种古老的测候术——葭灰占律。
中国传统的音律方法,律吕,又称十二律,一共有十二个标准音阶。这十二个音阶又在历法中与十二个月相配合,黄钟为十二律之首,对应仲冬之月,即阴历十一月。
中国传统的音律标准称为“十二律吕”,其中内涵丰富,蕴藏天道,并非仅仅是音乐而已
将十二个音律的律管在冬至前三日按照正确的方式摆放好,在里面装入芦苇衣膜烧制的灰,接下来每次历法中的中气到来的时候,灰就会飘出来。二十四节气,月初的是十二节令,月中之后的是十二中气,这里的中气便是这十二中气。这种技术,今天已经失传。
所以这“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说的就是冬至的时令一到,黄钟这支律管就动了,吹动了里面的葭灰。
古人使用一种被称为“葭灰占律”的方式来测定时令,今天的我们大概会觉得难以置信
“五云重压头,潜蛰地中雷”说的是这个时节的天地之象。
上古之时,冬至是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即最早的大年夜。这一天里太阳最远,黑夜最长,阴气最重。也是在这一天里,黑夜开始变短,白昼开始变长,阳气开始呈上升之势。
冬至这样的状态,正对应五爻阴压一爻阳的“复卦”,所以说“五云重压头”。俗话说“冬至一阳生”,便是言此。而复卦,上面是坤卦,象为地,对应数字为五;下面是震卦,象为雷。雷藏在大地之中,但是到这个时节,开始动了,这便是“浅蛰地中雷”了,并不是说当时有雷声。
词中所提及的云和雷,说的是冬至时天地的大象,而非真正的打雷
正因如此,这是一个阴阳转化,新旧交替,十分重要的日子。古时候天子在这一天要携百官祭祀天地,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姓们则会在这一天祭祀先祖。在唐代,全国上下还要专门为冬至放七天长假。所谓“冬至大如年”,这句话我们到今天都仍旧在讲,讲了多年。
除了祭祀,吃的东西也很讲究。冬至,又称“交子”,即阴极阳升,辞旧迎新的交节之点,所以在冬至这天吃的食物就叫“饺子”。据说最初的饺子是张仲景发明的,用面皮养脾胃,用羊肉补气血,用葱姜动阳气,正好对应这一日的天地阴阳大象。而南方比较流行的汤圆,其实只是因地制宜,把面粉皮换成了糯米皮,把羊肉换成了猪肉,意思仍然相同。
冬至这天阴极阳升,新旧更迭,非常重要,王侯将相们会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百姓们则要祭拜先祖
所以,民俗里过年吃饺子汤圆,其实原本是冬至吃的,因为最初冬至就是过年的那一天。汉代之后,我国调整了历法,大年夜和冬至分开了,于是乎吃饺子汤圆的日子也就变成了两个。如果你在大年三十吃饺子汤圆,那是一种文化,而如果你在冬至这天吃,那就是尊崇天道的养生了。
除了饺子汤圆,冬至这天的养生食物还有很多。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赤豆糯米饭、鸡蛋挂面、桂圆煮鸡蛋等等。虽然这些传统食物品类繁多,但是意思都大同小异,总归是要贴合这个节气的天地阴阳。
今天我们要在过年和冬至吃两次饺子汤圆,其实原本都是在冬至的
回到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了下面的三句:“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意思是别觉得这些小律管不起眼,它合的可是天道,当初这九寸黄钟律管可是黄帝亲自裁定的呢。
再往后,“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就说的更明白了。《尚书》里讲“克享天心,受天明命”,《论语》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位汪先生的意思是说,就像这些不起眼的小律管是黄帝亲自裁定的一样,虽然我在这里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可这才是士大夫该有的样子,这才是正道天道,绝不能见利忘义去做元朝的官。
词人非常敬佩颜回,并认为自己舍利取义的行为是与之契合的
相比于上阙的隐晦,下阙写的就要明了多了。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冬至时节,天气是十分寒冷的,相信大家此时此刻都一定裹着厚厚的衣服。但是因为此时阳气开始上升了,所以虽然冷,却会变得越来越热,阳气越来越强大,这便是“冷中有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冬至的三候,其中第三候是“水泉动”,即封冻的河流中,有一丝暖水开始流动,也是告诉我们这个时节中阳气在阴寒中鼓动上升的状态。
中医有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叫“三九贴”。这种方法运用的就是冬至时阳气慢慢升发的机理。通过药物敷贴,刺激穴位,帮助身体的阳气增长,从而达到治疗一些腰膝关节痛、哮喘、怕冷等寒性疾病的效果。
冬至起,阳气不断升发增强,中医的三九贴就是通过辅助这股阳气来治病的
与此同时,由于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而高尚的,所以虽然天寒地冻,内心却是温热的,这也是冷中温的重要原因。与之相对应的,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于一个义字却又是达贵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其真意便在于此罢。写完这几句后,词人更觉酣畅淋漓,“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窗外青山祥云,美不胜收,感觉这天地之间所有的美丽,此时此刻都在自己的笔下了。
再往后看,又会发现一处玄机。“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汪先生的隐居,绝不仅仅是在乡野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么简单,而是在修习道家功法。“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说的可不是窗外的云卷云舒,变成各种样子,而是说的练功“通关展窍”的体会。
从词的下阙可以看出,词人不仅隐居乡野,还在修习道家功法
道家功法,通过打坐吐纳运气,打通周身筋脉,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甚者据说还能够得道成仙。这位汪先生一生历经战乱、亡国、隐逸,却能活到九十二岁高龄,相信与之修习道家功法是分不开的。而道家功法,认为在冬至这一天练功,效果最好,词人在冬至词里写到通关展窍的文句,看来确实是在打坐修行了。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认为,汪先生在宋朝灭亡后拒绝元朝仕途,遁入乡野潜心修行,从此改入世为出世,不再关心天下大事了。可是看到最后二句,却又似乎并非如此。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冬至时节,外头的官道上,已能感受到那一丝早来的春光,路边稀稀拉拉的,是冬日里留下梅,它们也在这时候,默默地落下了。此情此景,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是何等的相似呢。蒙古人坐了江山,新兴的元朝正在崛起。故国南宋的遗民们,则在无声无息中渐渐凋零。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拒绝再仕,隐居乡野,有几分气节,同时也有几分失意失落;兼通儒道,潜心修行,可以说超然物外,也可以说是无可奈何。有热血,却无铁血,气节高傲,却是文弱书生。士大夫们须有风骨,但是国家总归是要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来保卫的。所以到头来,大宋王朝总也无力回天。这大抵是宋代文人大夫们的通病吧。
然而冬至毕竟不是一个伤怀的时节,而是阳气始升的日子。相比于“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这样的词,小编更爱的是“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样的句。那个把幞头的帽翅横在两旁,穿着宽袍大袖的大宋王朝,她的文弱遗民对于逝去的故国注定无可奈何。真正能重开大宋的,是那群把帽翅高傲地竖向天空,把日月印在旌旗之上的后来人。
不要在冬至里神伤,而应该在冬至里奋发图强!
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白癫风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