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刘云涛 http://www.bdfyy999.com/m/
作者丨Sophie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超过七成的青年律师年收入不足10万元。”
“上半年,很多律师收入腰斩了!”
“6月份,营收为零。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关于营收的话题,越来越挑动着许多律师的神经。
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在年相继发布了当地青年律师发展调研报告,通过这些报告可以看到,青年律师正面临一个共同的挑战——生存困境。公开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青年律师年收入不足10万元(相关阅读:青年律师净流出占比首次下降!青年律师“生存难”与律所“人才荒”怪圈如何打破?丨律新观察)。多省市的青年律师生存现状调查结果也进一步显示,案源焦虑和收入不稳定是现阶段青年律师普遍面临的问题。除了收入困境之外,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头部律所裁员、业务下滑的消息也成为常态“瓜”。
一线城市律师面临的压力可见一斑,他们是否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选择?三四线城市律师的“岁月静好”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这些律师的客户群和收入基本稳定,竞争压力小,执业成本低,从而获得了较高的满足感和和幸福感。虽然他们同样面临执业中的挑战,但律新社与几位小城律师的对话或许能为大家提供另一种视角,带来一些启发。
市场和人才的“双下沉”
一个“卷”字足以概括当下律师行业最突出的特点。近六年来,中国执业律师数量显著增长,几乎翻倍。年,全国律师总人数已达到70.7万[1],较年底的36.5万增长了34.6万,全国律师队伍平均每年增长约5.7万人。截至年底,四座一线城市的律师人数累计共有近15万人,约占全国律师总人数的21%。据统计各地司法厅(局)、律师协会发布的年当地律师行业大数据,目前,全国共计13座城市律师人数破万,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郑州、杭州、长沙、西安、武汉、南京、天津;按占比计算,13座城市律师总数占全国律师总数的四成[2]。
随着律师人数的不断攀升和行业内卷的加剧,法律服务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北上广深依然是律师业务的聚集地,也是律师业务竞争激烈之地。除律师人数破万的13座大城市之外,那些律师数量在几千甚至几百人的城市,其法律服务市场的需求和潜力同样不容小觑。当地的律师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
7月20日,在解读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春丽表示,三四线城市及县乡的消费市场表现特别亮眼。下沉市场是下一步消费潜能挖掘的重要领域,也是未来消费新的增长点[3]。
智联招聘今年4月发布的《年一季度人才市场热点快报》指出,人才“下沉”和“反内卷”或成未来五年就业趋势。该报告数据显示,求职者“下沉”趋势更加明显,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人才黏性正在不断上升。年春节后一个月,三线、四线、五线城市求职者期望留在本城市等级的比例分别是76%、69.5%、62.1%,分别高于去年同期的74.3%、64.7%、53.9%。超半数职场人愿意去小城市发展,一线城市职场人的“下沉”意愿更强,超五成职场人表示愿意前往小城市就业。职场人普遍看好下沉就业趋势,41.6%表示小城市没那么“卷”,生活气息更浓郁;31.7%认为小城市发展潜力大,29%认为小城市生活质量提高,16.5%认为小城市工作机会越来越多[4]。
对于未来五年人才流动的趋势变化,50.4%的职场人认为人才将“反内卷”,逐渐流向新一线、二线等城市;13.7%认为人才将全面下沉至小城市、县城等区域。这意味着,认为人才流动将呈现下沉趋势的职场人占比达到64.1%。
另一种节奏另一种选择
三四线城市中,一些律师是在本地直接成长起来的,他们对当地的法律环境和客户需求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有一些律师是在大城市打拼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选择回到家乡的小城市继续发展。通过调研日照、宝鸡、焦作、许昌、滁州等三四线城市的律师,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小城律师的生活状态相对稳定,拥有较高的幸福感;当地具有较为紧密的社交网络,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律师在业务发展上往往需要依赖于人情和人脉关系。这种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但也可能导致业务竞争的不公。
李方在一家县城的律所实习已经快两个月了。她对律新社表示,得益于师徒制,师父不想做的小案子一般都会给她,而且还不抽提成,所以她的案源有一定保障。她所在的律所里执业三年左右的青年律师年收入一般可以达到15~20万元。在体验感拉满的同时,她觉得:“虽然在小县城,但是也蛮滋润的。”李方一般早上10点上班,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通常下午4点就可以下班。因为县城很小,所以律所离公检法都很近,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去高铁站也只需十分钟。总的来说,她的工作不是很忙,也有时间聚会和旅游。
刘大力在大城市律所的破产团队里度过了两年实习期,拿到执业证后,他选择回到四线城市的家乡做一名独立律师。他坦言,回到小城市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温暖,生活成本也大幅降低。此外,他现在接到的案件多了,虽然多数是小案子,但是收入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办案中,他得到了大量锻炼,这不仅能帮助他更好地建立人脉,也有助于树立口碑,从而吸引更多的业务转介绍。小城市的另一个好处是去哪里都方便,路上花费的时间短,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当然,也有明显的缺点,比如律师费偏低、地方小更注重人情世故、大案少、专业化比较困难等。
已经在县城律所工作了一年多的张丽则没有那么乐观。她认为,如果手里没有资源和一定人脉,或者不能遇到一位好师父,那么在县城的律师生涯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案源的获取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容易。县城的居民往往更倾向于信任经验丰富的老律师,而且案件的质量普遍不是很高,大部分都是离婚、交通事故、民间借贷等类型;即使是离婚案件,也几乎没有财产分割,只是简单的婚姻破裂。所以,大部分县城律师能够在一年之内快速提升执业能力,但是一年之后,就很难再有提升。另外,县城的娱乐生活匮乏,空闲时间多,要做好耐得住寂寞的心理准备。
在许昌执业的孔宁真正体会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他曾在家乡许昌工作6年,年,怀揣梦想的他去了深圳闯荡,但是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大所不好进,小所生存难,加之疫情的影响,孔宁在深圳的尝试并不顺利。无奈之下,他离开深圳,转到河南省会郑州尝试了两个月,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到了熟悉的家乡。孔宁认为,如果能力足够强,能顶得住竞争和生活成本的压力,律师可以在一线城市打拼;否则,还是在三四线城市执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不过,三四线城市的律师主要是做诉讼业务,案源主要依赖熟人介绍。如今,孔宁已经成为河南本润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同时还担任仲裁员的角色。与家人团聚的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在日照一家律所执业的董建则认为,虽然身在四线城市,但是不必给自己设限。四线城市律师普遍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客户资源有限、城市经济体量有限、客户对关系的迷信、客户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低等。但是这些共性问题不可能通过一个共性的方案得到解决,律师无法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只能主动创造一个让当事人更可能选择自己的理由。董建说,要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对于不能改变的,可以作为自己想躺平时的理由,但一定不是解决问题的路径。
案源获取能力因地制宜
案源焦虑并非仅仅是一二线城市律师面临的问题,三四线城市的律师同样需要重视案源的获取,这也是他们最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律新社在调研中了解到,三四线城市律师获取案源的主要方式有四类:
1
带教律师(师父)分配的案件
我国律师业有着“传帮带”的传统,刚入行的新人都会有自己的带教律师,俗称“师父”。带教律师手里做不完的简单案件,一般就会交给“徒弟”去做。
2
熟人及同行介绍
律师通常的熟人圈包括服务过的当事人、亲戚、邻居、同学等,只是各自介绍案源的层次和广度有所不同;律师之间也会基于对专业能力的认可而相互介绍案源。
3
网络推广
和一二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律师之间的网络推广竞争烈度不大,网推仍然是可以考虑的一个获客渠道。
4
地面推广,陌拜获客
这是最原始的手段,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律师可以在法院、看守所门口发名片、发传单,直接瞄准最急需法律服务的群体,或者瞄准潜在客户进行登门陌拜。
此外,很多人